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成都市龙泉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5-15 2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成都市龙泉中学高2014级高考模拟试题

[color=]语 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必须从自身做起,坚持和创新是法宝。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形式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雪花落在皇城根儿下
王丹枫
北京的冬天很神秘,用着猫样的轻柔,踩着猫样的细步,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许多南方的朋友跟我谈起北京时,总拿冬天的萧瑟和气候说事,特别是那些光秃秃的树枝,还有那冷得没心没肺的北风,让他们望而却步。当他们在盛赞南方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时候,说不定一场如幻如梦的大雪就悄然飘落在皇城根儿下。
每到深秋,我总喜欢踩在秋的尾巴上,把目光伸进冬天,北京的冬天,期待一场大雪落满京城。在北京,雪花哪天落下是不会提前告诉你的。说不准儿就在你一觉醒来之后,透过无字的窗户,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树裹银装,路没边界,远处的高楼大厦、树木河流,隐隐约约如在云里雾里,妙不可言。连平日里最不起眼的小矮屋,也变得漂亮异常,就像童话里的小房子,神秘而美丽。空气中飘浮着甜甜的味道,沁人肺腑;天空是少有的蔚蓝,清澈透亮,没有了灰蒙蒙的雾霭;人们瑟瑟发抖,却个个精神抖擞,像是集体遇到了什么喜事,笑逐颜开。这个时候虚伪与真实不再竞争,也不再粉饰, 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晶莹剔透的冰雪里。
很多客居北京的人都承认,自己是从北京的第一场雪开始爱上这座城市的。因为雪可以让所有的建筑在一夜间变得沉静下来,让人有机会走进这座城市的内核,去真切认知每一种与温暖相关或者曾经相关的事物。
冬天的北京,雪花落下来之后,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把玩和回味。逛故宫最好的时候是下雪的午后,那时游人稀少,恰好显示出一个居住过二十四个皇帝的皇宫本有的威严和肃穆。踩着软绵绵的雪,走在通往午门空旷的大石板路上,仿佛可以和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话。有的时候,或许还能看到那些帝王将相,还有他们的嫔妃,浩浩荡荡地一路走来,向你微笑,跟你点头示好,好像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曾经一起住在这美丽的皇城里,没有钩心斗角,只有薄纱般美丽简单的日子。
落雪后的什刹海似乎永远都是北京最有情调的地方。树上挂着白雪,把枝条勾勒得很帅。坐在岸边某个酒吧的窗前,来一杯 浓浓的热咖啡,毫无顾忌地想一些远远近近的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总之,在雪的抚慰里,时间已了无皱纹。
雪后的胡同最有老北京的气质。当白雪铺檐挂树,九曲胡同中生息的生命,总能勾起人万千联想。闲步其间,你可以听见那透着老北京风情的一声声京腔京韵,或者迎面遇见一个小伙子推着一车红彤彤的糖葫芦走过。再或许,就在某个拐弯处,一枚“炮弹”突然袭来,让你冷不防地就找回童年的时光。孩子们堆着雪人、打着雪仗,欢呼声、叫好声、拍掌声,一阵高过一阵的嬉闹声,震落了树上的 积雪。
北京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盏盏柔和的灯光挂了起来,外面依旧是雪花飞舞,穿着衬衫薄裤坐在暖气片儿旁,饮着一杯清幽的绿茶,手里再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那个人。窗外无声无息的雪在夜的灵魂上轻盈走动,那种圣洁那种净美如海潮般向你涌来,慢慢浸入你的灵魂深处。
不过,在北京 落雪的冬天,和朋友们在家里大口大口吃冰淇淋,就着花生米和几碟小菜,一盅一盅喝二锅头,最为过瘾。如果酒后能再来一只烤番薯,那就更妙不可言了。曾经只为等那勾起胃虫的喷香的烤番薯,我还在瑟瑟的北风中排起长队。买到番薯时,掰开一半,黄嫩黄嫩的番薯瓤,悠悠上扬的袅袅热气,顿时一种幸福的温暖流遍全身,直至血液的每一个分子。
在我的潜意识里,有雪的冬天,北京才能淋漓尽致地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我喜欢在雪停之后,“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棉袄,漫步在雪的世界里,听脚下咯吱作响。我还喜欢把一片片雪花放到舌尖上,然后感受它在嘴里丝丝化尽,最后细细回味雪的味道。我更喜欢在身子很凉的时候,吃上一锅涮羊肉,即使撑得肚圆,也毫不理会吃后容易发胖的身体……
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北京的冬天可以是寒冷的,寒冷到把心冰封,寒冷到把痛凝固,寒冷到连眼泪都会干涸。北京的冬天又可以是温暖的,温暖到让你想拥抱面前走过的每一个人。
冬天的脚印已经走得很深了,可雪还没有来。空劳牵挂这么久,耗不起了,等不及了,听之任之吧。但心底里却翘首企盼着和它随时相遇,然后大声说:北京的雪,你终 于回来了!然后牵手坐下,在温馨舒适的幽居里坐下,听雪絮语,和雪交谈,于无意间聊起,雪,那几乎失踪了一个冬天的传奇。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写南方朋友总拿北京的冬说事,表明他们看到的只是北京冬天的寒冷和不近人情的表面,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不仅把雪落皇城写得形神兼备,而且还强化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欢悦和喜爱。
C.散文以时间为序,串起北京人细碎的冬天生活。从早晨一觉醒来到夜晚盏盏柔和的灯光挂起,叙述分明,线索十分清晰。
D.雪是北京冬天的传奇。作者以欣赏的眼光和拥抱的姿态,描写了雪落皇城根儿的温馨画面,表现出北京冬日独有的情味。
8.请分条概括作者所感受到的雪落北京的暖意。(5分)
9.结合事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 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        陈:队列
B、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    缒:用绳吊入
C、我宋臣也,世袭国恩             袭:沿袭
D、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      却:击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义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5分)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4-15题(11分)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color=]【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的慷慨激昂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崛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述说自己当年内心的追求,从而不与同学比吃穿,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的句子是“   ,   。”
(2)、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         ,    。”的景色,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德庄火锅虽然店铺很小,就开在小区的居民楼里,但这里拥有绝世美味,每张桌子前都围坐着大快朵颐的食客。
B.这家博物馆展出了馆藏古董和名画,其精品数量大概只有巴黎的卢浮宫可与之分庭抗礼。
C.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拍案叫好。
D.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E.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老师退休后没有享受一天的安逸生活,而是倾尽他自己四十多年工作获得的所有积蓄,在自家创办了家庭课外辅导站,把家园变成了“校园”。
B.与会者呼吁当局尽快拿出方案提振台湾的观光产业和旅游消费水平,并指出如果台湾社会充斥不欢迎言论,也会影响大陆游客的来台意愿。
C.在学校门口设置红绿灯,旨在避免全校师生在上学放学期间不发生交通事故。
D.慕课(MOOC),是由美国的几所名校的大学教授创办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参与在线学习,国内各类慕课平台也随之产生。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A.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 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 .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青钱柳,是第四纪冰川幸存下来的珍稀植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①  ,其芽叶可用来泡茶,长期饮用能缓解高血压症状,增强人体免疫力。青钱柳的果实酷似串串铜钱,迎风摇曳,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因此  ②  。更为难得的是,  ③  ,能耐低温和高温,可以广泛种植。
21、阅读下面的文段,提取三个关键词。(6分)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 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
材料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市龙泉中学高2014级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错,原文“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
2.(3分)D (“ 中和美学”不能直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 , 原文“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
3.(3分)D ( “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错,本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并没有“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4.本题考查对作品的局部观点的理解和对材料间的关系解读。
答案C (A项材料并未提及,无法推断B项改善窘境还需其他社会力量。D项并非三则材料都涉及题干内容)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材料,分析文体特征语言风格,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答案D、E(A项:应该是引起政府的重视。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6.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综合深入理解,对作品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
答案要点: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答出一点给1分)
7. C 解析 C项,“散文以时间为序,串起北京人细碎的冬天生活”理解错误,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情感,而不是时间,也没有按照“从早晨一觉醒来到夜晚盏盏柔和的灯光挂起”叙述。
8. 参考答案 ①故宫:平等、亲切,简单、美丽。②什刹海:有情调,闲适、惬意。③胡同:透着老百姓的风情,找回童年的时光。④雪夜饮茶读书:圣洁静美,净化灵魂。⑤冬日:日常饮食,平凡生活;幸福温馨。
9. 参考答案 这里所说的“没有定义”“因人而异”,是指人们会因个体因素而对万物感知各异。所谓“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情绪、经历、遭遇等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和认知。如,同是花鸟,在感时伤世的诗人杜甫眼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在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与神往的诗人杜牧眼里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10、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答案C  袭:蒙受(寻蒙国恩)
11、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短句能力。答案C
1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概括归纳能力。
答案D、(“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错,兀术是自动避让,宏渊按兵不动,没有与显忠“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参考答案:(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密”“乘机”“贰”各1分,句意2分)
(2)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么如此阻挠!”。(“固志”“平”“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十七岁时,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行阵。金兵侵犯鄘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永奇説:“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题尘説:“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襄,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对他非常看重,补用他为承信郎,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
  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永奇聚众哭着説:“我是宋朝臣子,世代蒙受国家恩典,哪能为它所用呢?”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説:“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
  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塬上休息,望见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把他推下山崖,追兵争着救护得以不死。显忠带着老少衆人一直向北,来到鄜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仅仅带着二十六个人逃往夏国。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説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説:“忠义归朝,君为第一。”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
  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兀术对韩常説:“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于是火烧庐江而退。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在早晨时靠近城池,摆列下大阵。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孛撒大败,于是逃跑。不久,敌人增派军队前来。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自与部下奋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击退了他们。显忠説:“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从城外袭击,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復了。”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么如此阻挠!”。乾道更改年号,显忠返回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襄。
14、此题考查诗歌鉴赏手法、内容答案。C、D(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D项应为反问手法,C项3分,D项2分)
15、此题考查诗歌鉴赏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示例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16、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理解背诵能力。
答案(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举酒欲饮无管弦;
17. 本题考查对词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案:A.E. (A. 大快朵颐:指吃喝方面,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此处使用正确。B.分庭抗礼:二者地位平等,不能用来形容数量。此处使用错误。C. 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D. 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自《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把。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E. 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答案:D. (A项重复累赘,“倾尽”的意思就是竭尽“所有”。B项搭配不当,消费水平是“提升”而不是“提振”。C.不符合逻辑,避免之后接肯定语气,删掉“不”字。
19.答案:C.
20.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答案:①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②青钱柳是上佳的景观树种 ③青钱柳适应能力强
21、答案示例: 爱国主义  理性   深沉(每个词语2 分。)
22.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较强的作文题。郑板桥的话强调人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要心存依赖。人生在世,要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荀子的话强调人要善于学习和借助外力。两人的话都有道理,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他们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结合起来辩证思考。据此,可以有三个角度立意:其一,自立与借力。既要有自立自强的志气,又要有借助外力的能力。(最好立意);其二,男儿当自强。(核心立意);其三,学习是一种能力/善于借鉴才能进步/合作方能共赢。(创新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