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5-5 2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


[color=]试 题 卷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1)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2)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5)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天戒矣。”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三、一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摘编自《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color=]【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9.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人物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又生发现出心中的恍然隔世之叹。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年少时便不迎合世俗,热爱山水。
(3)高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出自己尽忠死节报国并不是为了个人功勋利益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试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园中
〔奥地利〕里尔克
一个人有时会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想法……就譬如说昨天吧。当时我又和露西夫人并排坐在她家别墅前的小花园里。年轻的金发夫人沉默无言,一双目光深沉的大眼睛仰望着黄昏时锦缎般绚丽的天空,手里把一块布鲁塞尔花边手绢当作扇子轻轻摇着。我闻到阵阵沁人肺腑的芳香,但不知是来自她这摇动的手绢呢,还是来自那株丁香树?“这株美丽的丁香可真叫……”我说——纯粹是无话找话。须知沉默是一条神秘的林间小道啊;在这条小道上,常会有种种见不得人的念头窜来窜去的。所以万万沉默不得!这当儿,夫人闭上了眼睛,头往后靠着椅背,让夕照静静地躺卧在她那线条细腻的眼皮上。她的鼻翼微微颤动,宛如一只在鲜嫩的玫瑰上吮吸着花露的小小蝶儿的翅膀。她的手不经意间搭在了我的椅子的扶手上,紧挨在我的手边。我的手指尖仿佛感到了她的手在轻轻颤抖——不,不仅仅是手指尖。这种感觉流贯了我全身,一直涌进了我的脑子里,使我失去了全部思想——只除去惟一一个……这个惟一的想法慢慢成形,恰似山区暴风雨前骤然凝聚起来的乌云一般:“她是别人的妻子哩……”见鬼!这不是我早知道的么;而且这个别人甚至还是我的朋友呐。——然而,今天这个奇怪的想法仍一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个乞儿,眼睁睁盯着面前点心店橱窗中的精美糕点,可望而不可及……“您在想什么呢,夫人?”——我硬把自己从非非之想中拖出来。她嫣然一笑:“您真像他啊!”
“像谁?”她转过脸来望着我,坐直了身子:“像我已亡故的哥哥!”
“哦——。他死时年轻吗?”她叹了口气:“很年轻呵。他饮弹自尽了。可怜的人!他生得多么英俊可爱啊。等一等,我这就给您相片看。”
“您哥哥多大?”我岔开话题。她却似乎没有听见,一对明亮的眸子静静地盯在我脸上,叫人心慌意乱。她的眼睛大得就像整个天空。
“瞧这眼睛周围的线条,瞧这嘴……”她梦也似的说。我努力冷静地望着她的脸,可是做起来非常困难。她细细地看了我很久,然后把椅子移得更靠近我,用亲切感人的语调讲起她的哥哥来。她声音很低,头几乎挨着我的头,使我闻到了她金发的幽香。对昔日的幸福与痛苦的生动回忆,使她的眼睛闪闪发光,表情更加活泼。在激情的火光辉映下,她的容颜变得使我觉得是那么熟悉,我仿佛真的成了她所怀念的亲人了。这双眼睛……这张嘴……我想着——这就是我自己的脸呀;只不过更加高贵,更加细腻一些……终于,她讲不下去了,开始啜泣起来,把小巧玲珑的脑袋埋在布鲁塞尔花旁边;而我呢,便几乎喊出来:我就是他!就是他!我真幸福哟,还在生前就有这样一位女子为我痛哭流涕……不知不觉间,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她那被晚霞映红了的头。她毫不表示反对。后来,她抬起泪光晶莹的眸子,若有所思地说:“他要还活着,我俩就会永远生活在一起,我一辈子也不肯嫁人的……”我听得出了神。这时候,她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了。我望着西下的夕阳,心里嘀咕:“她是别人的妻子哩……”可是这想法经她一哭,就给哭跑了。还没等落日完全隐没在紫色的山岗背后,她那娇小的脑袋已经贴在我胸前,蓬松的金发弄得我的下巴怪痒的。接着,我便吻去了露西夫人脸颊上露珠儿般莹洁的泪水。随着头几颗苍白的星星在黄昏的天空中显现,她的红唇也绽出了甜蜜的笑意…………一小时后,我在园门边碰上了她归来的丈夫;在他向我伸出手来的当儿,我才发现自己的领带上粘着一粒香粉。这该死的香粉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在急忙伸出一只手去与我朋友相握的同时,另一只手却努力想把它弹掉。
(选自《世界精选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彰显出我”的性格特性。
B.金发夫人并没有拒绝我对她的好意,这体现出“我”和金发夫人都是一个随便的人。
C.文章首句开门见山,运用简单的话语不仅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点明了文章主旨。
D.“我”不断的在爱河中沦陷下去,这间接反映出了人性是多么脆弱,多么不禁诱惑。
E.金发夫人在本文当中并不活跃,但却在侧面上烘托出了“我”的性格以及身份特点。
(2)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特点(6分)
(4)文章标题“小园中”是否可替换成“弱点”?请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一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但不同意文中“推测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观点。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平,从此周汝昌与之再无联系。几年后,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之时,政权早已鼎革,胡适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编辑为让此书顺利出版,就将对胡适的原有敬称一律删去,改称“妄人”“风头主义者”云云。很多人时常以此责难周汝昌,其实书中的这些改动,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深表理解,在其给小说家高阳的信中说:“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
虽然有了批胡的表态,但周汝昌依旧因为同其兄周祜昌合作校勘了真本《红楼梦》,被人告密说是 “写作反动的书”,告密者还说周汝昌与胡适有政治联系,让他三次遭抄家之苦,最后更是被“扫地出门”。在这种情势下,20世纪七十年代时周汝昌不得不再次批胡适。
周汝昌对胡适的人格至为钦佩,说“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计较那些历史造成的琐末细故”,而且在其交往的所有鸿儒、名士中,如果“称量其为人的气度气象、胸襟视野,我感到唯有胡适之能够得上一个‘大’字。”但如果言及学术观点,毫不掩饰自己对胡适大力推崇“程乙本”(被大量篡改,但胡适认为这种改写“更白话化”了的《红楼梦》版本)言论的不屑。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1954年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已然在酝酿之中,它的导火索正是《红楼梦》。胡适和俞平伯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与胡适有关系的周汝昌自然没法置身事外。但毛泽东在读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后,对其中一些章节十分欣赏,所以指示要周汝昌写文章,与胡适划清界限。后来据率先批判俞平伯的李希凡说,当初他只奉命写过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评红楼梦新证》就是为了将周汝昌与胡适、俞平伯做一个区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在胡适指引下,走进红学研究大门的周汝昌,后来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乃至于被批判的。事实上,很多红学研究者都得益于周汝昌对《红楼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为写《红楼梦新证》一书,他查阅了上千种文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种史料。作家刘心武说,因为周老“一不懂政治,二不善人际经营,因此申请退出红学所……学刊这些年基本成了‘批周园地’。”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
相关链接
周汝昌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考证派的新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是被称为自传派大将胡适的得意门生,但其观点与胡适有些不同甚至对立。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B.周汝昌读《懋斋诗钞》并能发表文章的细节可以证明周汝昌读书的认真态度和对《红楼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开篇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C.周汝昌对胡适的批判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为了能够继续研究《红楼梦》,周汝昌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不过因为与胡适的关系他也被抄了家。
D.文章引用了刘心武的话,主要是交代周汝昌作为红学家退出红学所的具体原因,并为周汝昌在为人上受争议做辩解,比如他对恩师胡适批判的辩解等。
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人们不要再责怪周汝昌年轻时的一些做法。
(2)文章主要叙述了周汝昌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胡适对周汝昌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4)周汝昌成为中国著名红学家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8分)

                       
                       

[color=]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    、缠绵悱恻的唱腔。
(2)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3)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A.不瘟不火  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B.不温不火  鱼龙混杂  休戚相关
C.不瘟不火  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D.不温不火  鱼目混珠  休戚相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逐年上涨以及出口疲软的状况,人们希望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需求的增加,有助于吸收工厂剩余工人。
B.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所谓“历史研究”为幌子,为了造成民众思想上的混乱,发起否定革命,通过颠覆中国历史,人民英雄以达成目的。
C.绿色发展意味着更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与消费,但中国正在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去改善环境问题,包括扩大可替代能源市场规模,减少供给侧污染等方面。
D.因沙特处决什叶派宗教人士尼米尔所引发的中东外交冲突仍在持续。这次风波虽以教派冲突的面目示人,但背后却有着沙特国内挑战和海湾安全格局等多重因素。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八人的画湿润虚和、刚柔相济,明末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论画说:“古人绘事,如佛说法,……绘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胸中实有吐出便是矣。”八大的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然涉事而感受自然,构思奇特而意出清怪,语言凝练而口吻平和,笔墨清润而气质虚和
A.正是吐出特定的胸中实有           B.并不追求一昧的胸中有实
C.逸趣之味远大于观赏之雅           D.灵异之中流露出闲淡之趣
16.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近些年,大谈教改,倒是出了高考新主张——课改高考,部分省市____________,“皈依”全国模式。但在整体趋势下,个体依旧变化不大,因为“变化”往往是与“利害”挂钩的,____________,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又需要耗费多少人物力?____________。于是,“不敢为天下先”成为教改的饭后谈资,谁第一个动手与我无关,我们权当看客!
17.下图是央行2016年贺岁普通纪念币(面值为10元)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条鲤鱼,想要跃过那道高高的龙门。它腾空一跃,结果方向不对,掉在了堤岸上。几次挣扎后,它自觉回河乏力,就放弃了努力,绝望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这时,一群蚂蚁围了过来。它们喊着整齐号子,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把鲤鱼拖回家。众蚂蚁一起去狠狠地咬那条倒霉的鲤鱼的尾部。那条鲤鱼痛痒难忍,一边骂它们残暴,一边蹦跳着想弹掉尾部的蚂蚁。蚂蚁们咬紧牙关,坚持不懈,鲤鱼弹来跳去却怎么也甩不掉,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弹跳。鲤鱼每弹跳一次,身体就往前滑一步。鲤鱼闻到了水草的气息,奋力拼搏。这时,那群蚂蚁赶紧松口,落到了安全的地面上。那条鲤鱼终于蹦到了河里,摆脱了死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1.B(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其中巢父、许由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说法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C.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D.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而不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B(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第五节“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叔是最重要的部分,选项曲解文意。)
3.C(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C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
4.C(事情不经由实证,文章不切合要领,皇上喜欢奸邪之人的恭维而赏赐褒奖于他,厌恶辅佐大臣反对的言论而逐渐将他们流放罢黜。我看到这些事就会流泪,口头上虽然顺从旨意,内心却忍气吞声)
5.C(皇上即位之时并不一定要更改年号,如武则天刚上位时也没有更正年号,而是过了段时间后才改年号)
6.C(这个例子并不能证明邓继曾眼光独到,而更多的应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1)恳切希望皇上下达的旨令能言出必行,不留下停滞不决的案件,国事只向辅臣咨询,对大臣的宠幸不先从亲信开始,割舍情爱用来安定立法,考究古法用来推崇孝道。(三个关键词“伏愿”、“近习”、“稽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2)在皇上身边的小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亲身经历过多少事,他们趁机便想一揽朝廷大权,写文章赞美皇上,以求得宠爱,所以他们说的都是无稽之谈,唉,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三个关键词“群小”、“乘隙、“一于至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8. ①巧用空间转换,描写了一幕凄楚凝重、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②“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5分,分析场景2分,赏析“重”字3分)
9.①以乐景写哀情。“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②化虚为实,“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比喻,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来比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岂顾勋?
11.(1)C E(选C得3分,E得2分,A得1分,选B、D均不得分。A:单纯的心理描写并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B:这里并不能看出我和金发夫人都是一个随便的人。D:“多么不禁诱惑”表述有误,在文中金发夫人并没有在诱惑“我”,而是“我”一直在假想。)
(2)①设置悬念,文章开篇故意不降情节一吐为快,而是意味深长的提了一下这件事,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对比,“我”内心前后感觉的变化形成一组对比,由之前的理性而变得无所顾忌,反映出我的心里变化。
③比喻,如将“沉默”比作“一条神秘的林间小道”、“微微颤动的鼻翼”比作“吸允花露蝶儿的翅膀等”(或从其他角度分析有理即可,每一点2分)
(3)身份特点: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金发夫人的朋友(1分)
性格特点:①爱胡思乱想,在面对金发夫人时,多次想入非非,被金发夫人所深深吸引。
②意志不坚定,从开始的节制到后来的无所顾忌,充分展现了“我”的品性。
③爱趁虚而入,抓住金发夫人内心的弱处,一步步深入推进自己对其的情意。
④为人很虚伪,在与金发夫人的丈夫握手时,还想把这件事很淡定的去遮掩。
(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4)观点一:我认为不能
①事情发生在小园中,文章的事情就发生在小园中,“小园中”属于地点暗示,也是行文的思路,而“弱点”就只能体现出“我”的性格。
②小园中代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园中即作者的心里表现,能从侧面上彰显人物的品性,而若将文章标题换成“弱点”则只能展示一面。
③文章末尾处又提及“园中”,在园外碰见了他归来的丈夫,可见“小园中”在贯穿全文的始终,而若换成“弱点” 则不能得到这一效果。
④全文并非围绕 “弱点”在谈,并且这也不是文章主旨所在,“小园中”属于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含着园中我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性格特点。
(每答对一点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不能
(理由略,言之有理即可)
12. (1)A;C;B
(2)①求学之路。周汝昌到20岁才考上大学,但因为天津发大水,一直到8年后才进入到大学读书。②研究《红楼梦》的过程。周汝昌上大学时发表有关曹雪芹的文章,后出版《红楼梦新证》《寿芹心稿》等。③与胡适的关系。周汝昌发表文章后,胡适写信肯定了他的研究,后来胡适还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解放后,因为政治原因,对胡适进行批判。④晚年状况。文章交代了周汝昌晚年的境况等。(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6分)
(3)①赞扬(肯定)。胡适看到周汝昌发表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后,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充分肯定了周汝昌的发现。②关怀。胡适除了与周汝昌的书信来往外,还在家中约见周汝昌并把《甲戌本石头记》借给周汝昌看。③理解。当看到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上有否定自己的语句时,胡适认为这只是形式上的,但在书中有许多道谢的话。(每点2分)
(4)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在大学读书的周汝昌研究了《懋斋诗钞》后,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的文章。②敢于质疑和否定。在《红楼梦》的研究上,胡适是周汝昌的引路人和老师,但周汝昌敢于否定老师的某些观点。③任何艰难环境下都不放弃。在当时政治形势恶劣的情况下,周汝昌没有停止对《红楼梦》的研究;特别是在老年眼睛、听力都有问题时,还靠口试笔录的方式写作研究《红楼梦》的文章。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研究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周汝昌是考证派新红学家,对红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写实自传”“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等观点的提出。(8分)
13.A(不瘟不火,褒义的联合式成语。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鱼目混珠”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而“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指物。“息息相关”形容联系密切;而“休戚相关”是说彼此之间祸福相互关联。)
14.D(A:表意不明,“希望”一词应删去。B:语序不当,去掉“为了”将“造成……”替换掉“达成目的”,C:连接词运用不当。)
15.A(该段文字并没有在说八大画的特点,并且根据前文“胸中实有”可得出答案)
16.打破“自主模式”; 个体依旧变化不大;这是一个现成的问题
(第一空由“皈依”全国模式可以推断出答案;第二空可由前文的“利害”与后文的“花费多少时间”,“耗费队少人物力”得出答案;第三空可由后文所述结果推断得出。)
(答对一空得2分,两空3分,三空5分)
17.构图要素:该图主体部分是一只极目远望的猴子,加之灯笼,桂花枝等要素构成。(3分)
寓意:猴年吉祥,富贵安康,欣欣向荣,面朝远方,勇攀高峰(3分)
18. 鲤鱼角度:(1)方向不对,结果会是致命的,要把握好方向;(2)最可怕的事情是放弃努力;(3)疼痛也不是坏事……
蚂蚁角度:(1)集体的力量大;(2)蚂蚁白忙一场在于选错了对象,要选好目标;(3)幸亏蚂蚁最终选择了放弃,否则代价就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4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