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4-11 2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班级、姓名、学号填在密封线内;
3.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
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
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
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
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
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是凭借武力入主中原,不同的是,蒙古人仍想以落后的制度来治理天下,结果不到一个世纪,元朝就宣告灭亡。
B.在元朝,汉人和南人的地位非常低,至元三年,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也禁止他们练习武艺和持兵器养马。
C.满清统治者崇尚汉化,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深深折服,满汉民族在法律上人 人平等,汉人和蒙古人一样可以加入旗籍。
D.马可·波罗的记载表明,元朝大可汗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基本上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统治阶级看待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像奴隶一样,这使中国人无法容忍,都痛恨当时的政治制度。
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元代的帝王都“不习汉文”,不懂汉语,儒臣向皇帝“进讲”,必须先翻译成蒙古文。元世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翻译。
B.满清的皇帝几乎都精通汉语,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为自己和儿子们请了一个绍兴的汉人做老师,并给予最高的礼遇。
C.清朝的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 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
D.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当时做官的蒙古人或是色目人大多数都不能用汉字签字画押,于是就用象牙或者木头刻上名字作为固定押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清用武力征服汉人之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打战也重用汉人。康熙年间曾发布命令,汉族地区发生的叛乱只用汉兵去平剿。
B.元朝统治者大多对汉人和汉语都很排斥,不止一个大臣向皇帝建议对汉人采取屠杀政策;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做官却不会写汉语的“七”字,看见的人都感到可笑。
C.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原以后对汉人与汉文化也有一定的包容与接纳,比如有有识之士主张对汉人宽容,也有精通儒学的人在朝廷为官。
D. 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语的态度与元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整个满清国学氛围甚至比明朝的更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B.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C.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D.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设。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士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B.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 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残害百姓,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河南由此清明安定了。
D.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5分)
译文:                                                                             
(2)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2),共禹论功不较多。
[color=]注释:(1)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2)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来告诫“后人”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3)屈原《离骚》中用景物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案。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他怎么可以这样?!”
“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饭后,乌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B.“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唱歌抵了10法郎。
C.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
D.小说中描写乌阿玛哈“白如粉团”的脸蛋、“又浓又细”的眉毛、“粗粗的褐色大辫”,流露出“我”对她深深的同情与无尽的爱怜。
E.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 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6分)
答:                                                                             
(3)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河南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 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E.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6分)
答:                                                                           
(4)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                                                                                

                       
                       
第II卷 表述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去年以来,物价猛涨,股市起伏,他手中所持的股票和债券转眼间变成了一文不名的废纸,这令他心急如焚。
B.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被授予全国“时代楷模”的喜讯在港城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山东省团委要求大力宣传传李登海先进事迹,从善如登,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广泛参与公益事业。
C.廖凡自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参演了多部影视剧,2014年凭借《白日焰火》中不瘟不火的表演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D.朝鲜宣布进行氢弹试验后,朝鲜半岛局势箭在弦上,高度复杂敏感,各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高铁和动车带来的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敏中说。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11月30日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决定大大出乎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意料之外。
C.有人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的嫌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D.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15.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句是(3分)
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心理学家分析,人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后,便有一种回归母体的冲动,每当遇到挫折、痛苦与烦恼,回归母体便成为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 ________ ,而故乡则是这种回归冲动的曲折反映。
A.因而,母亲与故乡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B.因而,母亲时常成为作家、艺术家歌颂的对象。
C.因而,母亲成了保护神的代名词。
D.因而,母亲永远意味着亲切与温暖。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 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
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7.从下面一段材料中提取信息,概述3D生物打印血管的过程。(不超过60个字)(6分)
据央视10月26日报道,我国“863计划”3D打印血管项目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个3D生物血管打印机由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来。
据介绍,3D生物打印的核心技术是生物砖,即一种新型的、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它以含种子细胞(干细胞、已分化细胞等)、生长因子和营养成分的“生物墨汁”,结合其他材料层层打印出产品,打印后经培育处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组织结构。
据介绍,该款血管打印机性能先进,仅仅2分钟就能打印出10厘米长的血管。不同于市面 上现有的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是世界首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漫画,根据漫画的立意和题后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

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原文并未禁止南人学习武艺)
2.A (“不懂汉语”错,“文帝和顺帝汉语尚可”)
3.D(“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的不是所有清朝统治者,而是清太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
5.B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6.C (“杀人之夫而夺其妻”的是郭千户而不是刘福)
7.(1) (杨惟中)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俾”“籍”“用”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2) (杨惟中)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他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 “延”“慨然”“济”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参考译文:
杨惟中字彦诚,是弘州人。金朝末年,以孤儿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读书,有胆略,太宗器重他。他二十岁的时候,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
皇子阔出征伐宋朝,命令杨惟中在军中行中书省事。攻克宋朝枣阳、光化等军,攻克光、随、郢、复等州,以及襄阳、德安府,共获得名士数十人。收集程颢、程颐的著作送往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敦颐的祠堂,建立太极书院,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慨然想以圣道助益国家。杨惟中任中书令,太宗去世,太后临朝听政,杨惟中一人以宰相的身份负担天下大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行不法,皇帝诏令杨惟中代皇帝前去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杨惟中审讯之后将其处死。金朝灭亡后,金朝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逃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了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抢掠数千里。皇帝诏令会集各道的兵力进讨,没有战胜。杨惟中执符节前往劝谕,其首领投降,其余党全部平定了。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镇守金莲川,有权设立衙署和任命官员。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任命杨惟中为经略使,让他在唐、邓、申、裕、嵩、汝、息、亳、颍等州屯田。刚灭金时,由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欺压残害金朝的遗民二十多年。杨惟中到任后,召刘福来听训,刘福称病不来。杨惟中在座位上放了大木棒,又召他,刘福不得已,有数千人护卫着来见杨惟中,杨惟中便手握大棒将他打倒。几天后刘福死了,河南由此清明安定。杨惟中改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时各部队的将领横行奢侈,侵害百姓,有个叫郭千户的尤其厉害,杀人之夫而抢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示众,关中于是秩序安定。杨惟中对人说:“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就算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
己未年,世祖统率东路军,奏请任命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让他建立行御史台,因在世祖之先启行,宣布朝廷的恩泽信誉,蒙古、汉军的各部队将领都听从他的节制。部队返回时,杨惟中在蔡州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①借古讽今:通过讽刺为一己淫乐而倾尽国力开凿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警示当朝统治者。②先扬后抑:“千里赖通波”是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的肯定,是扬;“若非”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批评,是贬。(答到一点给3分,答到两点给5分)
9.我认为不是赞扬,而是讽刺。(1分) “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仍是后世福祉,“共禹论功”也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德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看似赞扬隋炀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2分)因为诗中对隋炀帝与大禹的论功有一个前提,即“若非”。“水殿龙舟事”深刻地揭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主观上并非与大禹治水为民谋福相同,而是为一己之享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D、E (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得分。A项的错误在于乌阿玛哈的家庭固然艰辛,但作者主要是表现他们在艰辛中充满乐观、坚忍顽强的生活态度,而非借此批评社会。B项的错误,在于错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性,乌阿玛哈捡包后要“我”付钱,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决算不上“敲诈”,而且,她没10法郎找“我”,也决不是“借口”,因为“我”说不要紧时,她觉得“不公平”。C项理解基本正确,但是,对那位先生的话解读片面,他还赞赏了乌阿玛哈学到不同国度的原文歌。)
(2)①作为叙事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②作为人物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的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③作为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6分)
(3)①坚忍乐观。身经忧患,志气不灭,12岁就在上学之余卖唱养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②活泼大胆。跟陌生人交往毫无惧色,主动请求“我”见她哥哥,提醒哥哥向“我”提问。
③聪慧狡黠。在地铁里故意粗声粗气地讲话唱歌,哪个国家发生战乱就谎称是哪国人。
④自尊自省。不看“我”揿密码,不白要我多给的10法郎,反思自己粗声唱歌“不正派”。(每点2分,答出三条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如“精明老练”“早熟懂事”“热爱家庭”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要注意概括的是性格特点,而非形象特点, 如 “口齿伶俐”“容貌姣好”等。)
(4) ①第一次是为我一个人认真唱歌,因为没有10法郎找“我”,觉得不公平,唱歌补偿“我”;第二次是在地铁里,谎称罗马尼亚人,故意粗着嗓子唱歌,是因为她觉得这样要钱更方便;第三次是在“我”接待他们兄妹以后,请求为我唱歌,是因为我回答了她哥哥的问题而报答我。(6分,每点2分)
②三次描写,前呼后应,首尾圆合,使小说结构严密;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揭示了乌阿玛哈的形象,使之丰满真实。(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D、E (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得分。)
(A项,“主动体验”说法不准确,他在侯王村做知青时的一些做法并不是为了积累素材。B项,“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错,相关链接中,李佩甫说“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C项,“花费时间最长”没有依据,李佩甫说“时间用了50年”,强调的是积累。)
(2)①深入生活,感悟人生:他上山下乡,深入农村,亲自炒股,体会生活。②勤奋读书,孜孜以求:他博览群书,苦读勤读,从小至今,从不懈怠。③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创作起始阶段,他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在写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直到满意为止。(每点2分)
(3)①莫言和贾平凹都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领地,而李佩甫却没有,他因此苦苦探索,以此突出了李佩甫要强的性格特点和执着的精神。②将李佩甫与文坛中极为重要的两位作家作比,也进一步表明李佩甫是和这两位一样优秀的创作者。(每点3分)
(4)启示:厚积薄发方能成功。(2分)①李佩甫是在深厚积累之后才开始创作的。他从小阅读广泛,插队农村后深入而真实地体验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基础。②李佩甫的重要作品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调整才写出来的。李佩甫在写《生命册》过程中常下乡寻找素材,并经过 50年的积累才获得《生命册》的成功。③古今中外,厚积薄发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曹雪芹批阅十载,删减五次,终成《红楼梦》;屠呦呦能够提取青嵩素,也与她在中医研究上的积累分不开。(每点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 ( 不瘟不火指的是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A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B从善如登:从善如同登山那么不容易,比喻学好很难、此处语义不合适。D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此处应为千钧一发。)
14.C(A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仅”与“更是”的内容调换。B句式杂糅,去掉“之外” D中途易辙,应改为“在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后”)
15.D(前文是心理反应,可以思考会想念母亲的什么东西才会有心理反应,后文是回归冲动)
16.(1)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2)其中以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3)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名家高手的原因。
(填对一处给1分,填对二处给3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
17.利用“生物砖”技术,以“生物墨汁”结合其他材料层层打印出产品并加以培育处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组织结构。(6分)
(解答本题需要先找出有效信息区间,即材料第二段。材料第二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讲3D生物打印机打印血管所利用的核心技术第二句话具体介绍利用该技术打印血管的过程,考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
六、写作(60分)
18.评分标准:
(1)一 定要点下漫画的内容,否则扣5分
(2)一类立意48分左右,完全走题30以下。
①从两只狗立意 a.坚信自我,不为外物所扰b.学会正确认识自我c.外在事物可能并非事实和本质
②从镜子立意:a.评价和反馈的重要性 b.教育上的两种方法和两种效果
(3)字数700字以下少每100字扣10分,标点和文字错一个扣1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4 01: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