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2-12 2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2月7日下午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G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g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color=]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 ,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2分)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邀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2分)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2分)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分)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查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一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二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
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又抱了她的。
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一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明白只要他出来说一句话,事情就清楚了。但是,他不能,他也不敢。有好几回,他都走到了院门口,可叹一口气又转回来了。
从此以后,老二就有了一块心病,夜间还常常做恶梦。特别是隶录回来之后一——因那小子在县城作案被逮住,自己供出了事实的真相——老二的心病就更加的沉重了。他甚至不敢见隶录,不敢见隶录的一家人。远远地看见他们过来了,他老早就避开了。有时候突然打了招面,避之不及,他的心就猛跳起来。虽然,隶录仍像过去一样,隶热地称呼他二叔长二叔短,他却觉得自己的脸没处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感到头昏沉沉的,浑身乏圉无力,他自知时日不多了,几次鼓足了劲,想找隶录说明真相,认个错——老辈给小辈认个错,也少不了自己的啥,咋么也不能把这个心病带到棺材里去——可是,事到临头,他总就没有了勇气,他一辈子也太好面子了……
终于,有一天傍晚,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了门,向隶录家苹果地头的看护房走去。半路上,他跌了一跤,一下子便人事不省了……
那天入殓的时候,许老二总是合不上眼,嘴也张着,好像总有些啥话还没有说完。任凭几位老者,坐在他的头前,慢慢地不停地用手捋,总也是不顶用。隶录看见了,便说,我来试试。二叔最爱我了,上学的时候,我还吃了二叔不少的糖呢……
奇了,在埸的人都看见了,隶录的话刚说完,许老二的眼和嘴,随着隶录的手,一下子就合上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许老二因为沉默而愧对了隶录,所以经常做善事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B.许老二和隶录面对女人遭侵害,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通过二人行为的对比,表现出了许老二和隶录各自的性格特征。
C.许老二好几次走到院门口又转了回来,这鲜明地表现出许老二好面子的人物性格。
D.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构成对比,通过许老二性格中的优点和性格中的缺点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
E.作者以“庄子里的人”的视角来写这篇小说,文章语言质朴,侧重心理描写,使许老二这个人物得以丰满体现。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许老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许老二的心病”,如果以“好人许老二”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8分)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中央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公款宴请少了,扎堆送礼也有收敛。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颇:不就是吃点、喝点、收点吗?何必小题大做。
②习主席展开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集中阐述了中国发展理念,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红”成为近期全球外事活动上最靓丽的色调,让世界画卷更____。
③一个已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不够用,再报班学习新技术,这本,但此报道中的主人翁“乔东”冠以“人民大学毕业生”,就显得格外吸人眼球。
A.不以为然 绚丽多彩 无可厚非
B.不以为意 多姿多彩 无可厚非
C.不以为然 绚丽多彩 无可非议
D.不以为意 多姿多彩 无可非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
B.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此前发言说,公司今年利润大幅度下降,未来要营造一个愿用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打造民族品牌的创新氛围。
C.随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中国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甚至会陷入停滞的声音甚嚣尘上,人口红利也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转变为一些人唱衰中国。
D.支付宝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三(21日),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就超过了一亿多人
1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别让愤怒主宰我们的心灵。正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申涵光所言:“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要想在“路怒”之时保持理性的克制,防“路怒”于未然。
A.还需多点换位思考,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更需三思而后行
B.还需三思而后行,多点换位思考,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C.还需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D.还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三思而后行,更需多点换位思考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 ① ,从源头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不同。马克思曾称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康的童年, ② ,称为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健康并不是讲当时没有战伐、 ③ ,而是指人们的思想比较贴近自然。
17.下面是中国邮政定于9月10日发行《教师节》纪念邮票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人出于各种好意给你说不要做;饭如你成功了,又会羡慕嫉妒你;假如你失败了,就会跟你说,看吧,我早就跟你说过不要做了。当然如果你听了建议什么都没有做,最后就会慢慢变成这些人。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color=]全国大联考十二月联考

[color=]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参考答案】B(主语应该是宋代山水画)(3分)
2【参考答案】D(“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错,原文中有“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原文最后一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3分)
3.【参考答案】A(原文“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绘画形象”)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史阅读(19分)
4.【参考答案】D (原文标点: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3分)
5.【参考答案】D (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3分)
6.【参考答案】C (错误,正确的表述是皇上派惟庸带医生探视,惟庸便对刘基下毒。)(3分)
7.【参考答案】(1)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皇上欢心,进一步获得皇上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未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
(2)他们还说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参考答案】两诗描写的画面都雄浑壮阔,气魄宏大;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都采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5分)
9.【参考答案】第一问:“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直抒胸臆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山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二问:尾联的情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情景交融。(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参考答案】(1)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分)(2)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分)(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2分)


[color=]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巾选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参考答案】BD 赋分(D项3分.B项2分,C项1分)
A项强加因果,而且许老二做善事发生在许老二的沉默之前。C项,鲜明地表现好面子的性格有误,好面子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他不敢向隶录认错。E项,庄子里的人的视角有误,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这篇文章,第一段说许老二的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说明庄子里的人并不知道许老二沉默的内情;且“侧重心理描写”也不恰当。(5分)
(2)【参考答案】第一问:在情节设置上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许老二送住在单家独院两位老人去医院和许老二关爱全庄的孩子,是扬;后写许老二胆小怕事不敢替隶录作证,是抑。
第二问: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善良、助人为乐的许老二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不敢揭发罪犯、胆小怕事等性格特点·认识到许老二性格的复杂性。②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更为曲折生动。(6分)
(3)【参考答案】①助人为乐,心地善良。送住在单家独院两位老人去医院。关爱全庄的孩子。买糖果,买图书作业本给孩子们。②不敢揭发罪犯、胆小怕事、又爱面子。亲眼目睹罪犯犯罪过程,却不敢检举揭发,为隶录洗刷罪名。隶录无罪释放后,又不愿给小辈隶录认错。③有良知。隶录被拘留后,内心一直受到良心谴责,最后准备向隶录认错。(6分)
(4)【参考答案】观点一:以“好人许老二”为题不合适。①以“好人许老二”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不能全面涵盖小说内容。②不能反映许老二性格的复杂性,不利于读者全面准确理解许老二这一人物形象。③如果以“好人许老二”为胚.不利于使读者思考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对于犯罪行为,人人部勇于检举揭发斗争,才能有利于社会安定。
观点二:以“好人许老二”为题合适。①以“好人许老二”为题,能够反映许老二这一人物形象,虽然许老二不敢揭发罪犯、胆小怕事,但他内心一直受到良心谴责,说明他是个有良知的好人。②能够反映许老二性格的复杂性.好人不等于十全十美,也会有缺点错误。③以“好人许老二”为题,有利于读者思考这一形象的意义,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应该看其主流。(8分)
四、实用粪文本阅读(25分)
12.(1)【参考答案】CE,赋分(C项3分,E项2分,B项1分)(A项“白己预备给烧掉的”错,原文是“有许乡人就把诗集同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B项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间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巾,亦无逊色”,还必须具备很高的古诗词写作水平;D项“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绝对化)(5分)
(2)【参考答案】①非凡的语言艺术天赋(夙慧夫成,秉彝非凡)
②国学根基深厚(白幼受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③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两方诗,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写作
④用诗和哲学在作生命之梦。(对学术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6分)
(3)①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④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6分)
(4)【参考答案】成功。
理由:①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
②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丁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如方东美《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
不成功。
理由:①文章没有对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细节描写,不能紧扣“亦诗亦哲方东美”的标题。
②选用的细节不具典型性、代表性,方东美课堂上顶撞老师的细节,不利于表现方东美的形象。
③选用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不具备传记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选用如方东曼的学生或友人的回忆会更真实可信。[答案分析合理即可。](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参考答案】C(“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结合语境,应选“不以为然”;“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结合语境,应选“绚丽多彩”;“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3)应选“无可非议”才合适。)(3分)
14.【参考答案】B(A.结构混乱。应为“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或“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C“唱衰中同”后加“的依据”。D成分赘余,“超过了一亿多人”表意重复,去掉“多”或把“超过了”改成“有”)(3分)
15.【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C项.先思考,再行动,故“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而“想深、想透”更进一步,所以放在最后。(3分)
16.【参考答案】示例:①可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②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中国的春秋战国之变交③没有杀戮
【试题分析】①前一句谈“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后一句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可见应该填转折的关联词语,前一句足“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后一句是“从源头开始”,可见话题应该是“东西方文明”;②前一句谈“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康的童年”,后一句是“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可见话题应该是“中国的春秋战国之交”,自然的推断,应该填关联词语“那么”③和“没有战伐”并列或更进一步自然填“没有杀戮”(5分)
17.(6分)【参考答案】示例:该图中讲台上的粉笔盒、眼镜、书籍与黑板上的粉笔画构成。该图将讲台上的粉笔盒与黑板上的粉笔画结合,构成了一幅共生图形,代表“希望”的热气球邀游于知识的宇宙。
六、写作(60分)
18.(6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