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江西省2015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25 2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江西省201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
[color=]语文试卷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合。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不过,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破。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苏轼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私典”。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可根据学识领会。私典则相反。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不过,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这首诗如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从逻辑上讲,“食肉”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僧绿筠轩”的赋题。僧人戒肉食,因为是在僧寺的背景下咏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才有所根据,句意也得以落实。苏轼借题发挥,将“肉”与“竹”分别对应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以此象征俗与雅、痴和高的分别。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对竹之“不俗”精神的正面推崇,将“赏竹”置于一个颇具世俗趣味的语境之中——苏轼流露于此诗中的语气是幽默而轻松的。
苏轼另一种游戏性书写,则巧妙利用了“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在“竹”的意象中看到它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当“食笋”成为“爱竹”的原因时,对竹的欣赏就不再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甚而成为与“食肉”类似的世俗爱好。与“笋”的联系巧妙赋予了“竹”沟通“雅”“俗”之趣的可能,使“竹”自身产生出与经典象征意味的反差,并由此构成幽默效果。“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以道为己任的君子应有的形象,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是与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相对立的行为。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诗中的“竹”呈现出了与传统相异的形象。
(摘编自《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作者姚华)
1.下列各项中,“竹”的形象不符合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的一项是
A.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初到黄州》)
B.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苏轼《竹》
C.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苏轼《戏用晁补之韵》)
D.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竹具有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
B.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并没有打破竹的精神内涵的底线,反而从各种角度赋予“竹”更为亲切、生动、丰富的形象。
C.如果没有“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写作的具体场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就会没有根据,“食肉”与“赏竹”在诗中的对立也会令人费解。
D.苏轼通过“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挖掘出竹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赋予“竹”与传统文化中相异的形象,并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很多诗人写的咏竹诗延续了“竹是君子”的传统意义,而苏轼一些对竹游戏性观照的诗歌则探索了“竹”的新诗意,使“竹”在个人化写作中分化出新意义。
B.私典指用在诗中的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它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乃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进而传承时代记忆。
C.在诗中,苏轼以“肉”对应物质上的追求,象征俗与痴;以“竹”对应精神上的追求,象征雅和高。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竹的传统象征意义。
D.不管是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还是利用“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苏轼通过不同角度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都带有幽默、诙谐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卒,权假然节 假:借助
B.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 要遮:拦截
C.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诛:杀死
D.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气候:气度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译文: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11分)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①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8.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 ”。
(2)《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 ”。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略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 “副县长”则是为了衬托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E.本篇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纯如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2)小说开头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4)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马继兴的外祖父名为左济拯,因为名字里携带着治病救人的意愿,又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在山东济南悬壶济世,对于治愈内科杂病和妇科、儿科疾病有一手。
年幼时,马继兴经常来外祖父家里玩耍,偶尔帮助老先生抄录、整理临证医案,顺带浏览中医古书。
马继兴这辈子就是为中医古籍而来。
在马继兴的家里,纸盒子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些纸盒子以前要么是装鞋的,要么是装小西瓜的,到了他家,地位一下子提升了,盛满了厚厚的底稿,装满了高深的知识,码放得整整齐齐。
翻阅这些底稿,你会惊讶这位主人所付出的心血。马继兴不太懂得使用电脑,他的研究文章都是先手写,再让助手输入电脑。打印出来,他往往还要修订,先用笔改一遍。后来发现还是有需要补充的内容,于是写在小纸片上,涂上胶水,把原文覆盖。问题是新的思路又冒出来,只好再粘上一张纸片……
他的底稿,“缝一遍,补一遍,缝缝补补又一遍”。
问他至今发表过的文字有多少,他摇摇脑袋:“不知道,统计这个有什么意义?”
一些著述的页码数量已经“泄露天机”:《敦煌古医籍考释》,508页;《中医文献学》,560页;《马王堆古医书考释》,1156页;《神农本草经辑注》,1198页……
对于学术成果,马继兴喜欢“捂着”,不肯轻易示人。这倒不是吝啬,而是期待更完善一些,力求每一部书面世,都能听到回响。
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着手马王堆出土医书的研究,先是发表单篇的论文,后来撰写了一部书稿,只限于内部交流。再修订,再补正,一晃过去了二十载春秋,直到1992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才呈现到世人的面前。
《针灸学通史》则“潜藏”了60多年。学生时代的马继兴就着手研究针灸的历史,1945年夏完成了初稿,直到2011年,《针灸学通史》出版,已是第五次修订。
“我写文章,不是为了发表。”他淡淡地说。
马继兴的研究著作、专业论文,大多是他自己“单枪匹马”完成的。他厌烦那种“大兵团作战”,声势浩大,在研究成果上却“草草收兵”。他习惯了深耕细作,慢慢地来,不追风赶潮,拒绝挂个虚名,四处“贩卖”声誉……
对于名利,他说:“动脑动体不动心,不计得失乐津津。适量动脑反受益,动心贪欲必招损。定时适量来动体,学习工作要认真。但求矢志勤奋进,屏绝俗欲得天真。”
他主张“不动心”,说的是要对物质欲望保持节制,甚至统统摒弃。
八十岁高龄的时候,他还骑着自行车上班,“他的坐骑是一辆26型旧款车,多处车漆早已斑驳,车筐因使用年久而磨损,用塑料绳捆绑继续发挥作用”。他的学生万芳对这辆自行车记忆犹新。大家劝他不要骑车了,他不愿意。劝他换一辆,他也不肯,理由是比之前的28型自行车好多了。
马继兴静静地坐着,进入他的领地,外人不容叨扰。唯有初春的暖阳,放肆地爬在他的身上。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上世纪70年代,马继兴和文物学家一起完成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医学部分)的写作出版,后来又经过大约20年时间独自完成了近百万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该书出版序言中写道:“马大夫知识渊博宏富,态度谦冲谨慎,于中医各方面,特别是医史文献,精通娴熟,对克服整理注释工作中的许多困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逐渐了解到他多年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经历,知道他怎样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以科学的方法钻研探索,积稿充柜满箱。我能够读过的他的著作,仅仅是其一小部分,已足令我兴望洋之叹了。”1990年出版的《中医文献学》是马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献专著,全部直接采用第一手资料编纂而成。书中,他对古代各类中医药传承系统、版本源流总括出200余幅图表,共参考引用了近千种古今文献。有评论道:“不只是规模宏远,得未曾有,并能出浅入深,富于创见。”他历时十余年,调查了11个国家和两个地区137家图书馆收藏的27250部中医古籍,复制回归了总计266种宋、元、明、清版本的善本医籍与抄本,复制页数达174152页,校点出版或影印了69种……
尽管已年近九旬,但为了加快古籍回归和研究的步伐,他努力让自己去接触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他常常站在自己半个多世纪来精心收集的一柜柜中医古籍资料前,久久规划着:神农,铜人,出土的拓片,回归的古书,沉睡的书稿……他写下这样的诗来勉励自己:人生行程方峥嵘,精神抖擞心情爽,终日欢愉自轻松,果断自信火焰旺,为国尽劳永效忠,所幸曩昔未虚度,再为人民立新功。
他说,再给我200年,我要做的工作还没有完。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写马继兴的外祖父是为了交代他结缘中医古籍的背景,突出其治学渊源,并自然引出下文关于马继兴的故事。
B.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献专著是马继兴先生撰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全部直接采用第一手资料编纂而成,历时约20年。
C.马继兴的研究著作、专业论文,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他不喜欢“大兵团作战”,看起来声势浩大,在研究成果上却“草草收兵”。
D.对于学术成果,马继兴喜欢“捂着”,不肯轻易示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担心资料外泄,不利于独立钻研,同时也怕有人挂个虚名,四处“贩卖”声誉。
E.“精神抖擞心情爽,终日欢愉自轻松”是马继兴心态乐观、积极向上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年届耄耋却还骑着自行车上班,并且努力接触计算机、扫描仪、照相机,加快研究进度。
(2)马继兴先生是怎样践行“动脑动体不动心,不计得失乐津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3)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说“马大夫知识渊博宏富,态度谦冲谨慎”,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6分)
答:
(4)马继兴先生在治学、为人等方面的事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韩美启动2015年度“关键决断”联合演习。朝鲜投桃报李,于2日清晨从朝鲜半岛西部海域南浦地区向东部海域发射了2枚短程弹道导弹。
B.我们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拒绝偏激偏执的极端言论,保持从善如登的坦荡胸怀。
C.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许多人自发参与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D.2015“暖风行动”大型公益性招聘会上,工会领导面对记者的采访振振有词,“作为招聘活动组织方,必须首先替职工群众认真把好入口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4年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的转变。
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C.两会期间,来自全国的代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热门话题,深入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举措。
D.把足球搬入课堂是有利于中国足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足球进课堂了,谁能否认足球强国还会远呢?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 。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 。 。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 。 。
①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②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③雨却迟疑着
④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
⑤是需要一次洗涤
⑥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A.③⑤①④⑥② B.③⑤①②④⑥ C.⑤③①④②⑥ D.⑤③⑥②①④
16.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句子填在横线上。(5分)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致他死命了。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他知道自己要死亡,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①因为 ②以及 ③然而 ④却是 ⑤足以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3月10日,某演员因涉毒被北京警方抓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参加过禁毒公益活动,曾是“中国禁毒志愿者万里行”车队的老队员。他曾表示:“远离毒品就是珍爱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去做的事。演员这个职业会更容易被人关注,我愿意用自己的这种‘优势’为禁毒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针对以上材料内容写一则新闻短评。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运用排比修辞和反问句式,100字以内。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们这个时代,水土大量流失,人性也在流失,传统也在流失……许多珍贵的东西都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渐行渐远。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2015年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B(B竹的形象傲雪独立,有传统的象征意义。A把竹和笋相联系,C把竹和饥相联系,D把竹和笋相联系。这三项中竹的形象都是苏轼通过游戏性观照所书写的)
2.D(“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说法绝对,原文是说“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3.B(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
4.A(“假”应该译为“给予”。可联系课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块假我以文章”)
5.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
6.D(“无人能比”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意即功臣名将这个时候还健在的只有朱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朱然受到的恩宠,而且原文还说“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7.(1)朱然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后来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恩爱”1分,“统事”1分,“董”1分,句意准确连贯2分)
(2)(姚泰)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杀了姚泰。(“交通”1分,“垂”1分,“治戮”1分,句意准确连贯2分)
8.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2分)②以“草”“花”相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3分)
9.①寻访好友的急切。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2分)②寻访不着的失落。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2分)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2分)
10.(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3)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1.(1)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C、D不给分。(A“所谓清名”含有否定意味,不合小说的感情倾向;“太过矫情”也与原文的“太过认真”有出入。C“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无中生有。D对“我一时语无伦次”理解错误,应为“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
(2)①以景色秀美的茶村为人物活动环境,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2分)②把故事放在采摘春茶的清明季节展开,为下文“我”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分)③衬托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像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要点: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烘托人物,每点2分,共6分)
(3)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生活困顿。②正直清白,惜名如命。③坚定执著,毅力顽强。(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这话是“我”针对正直坚毅、爱惜清名的徐阿婆的感人故事所生发的感慨,既有对徐阿婆的由衷钦佩和深切同情,(2分)又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追名逐利腐败行为的揭露。(2分)社会上存在不少耽于名利、不重清名的现象,作者希望通过徐阿婆的故事引发了我们对当今道德沦丧和价值缺失的现象的反思,(2分)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2分)(能结合作品内容和当下社会现实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8分)
12.(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选B、C不给分。(B张冠李戴,马继兴撰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献专著应是《中医文献学》。C“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说法绝对,《马王堆汉墓帛书》就是马继兴和文物学家一起完成的著作。D强加因果,马继兴喜欢“捂着”研究成果,主要是因为他担心资料不全、感悟不深、见识肤浅,而希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示例:①他将自己的底稿“码放得整整齐齐”,他的底稿“缝一遍,补一遍,缝缝补补又一遍”;②八九十岁高龄还骑着自行车上班,这都是他坚持动脑动体的具体表现;③他拒绝虚名,淡泊名利,不更换26型旧车,表现了他对物质欲望保持节制的“不动心”的名利观。(每点2分,共6分。)
(3)示例:①马继兴知识渊博宏富。他于中医各方面,特别是医史文献,精通娴熟,独自完成了《中医文献学》《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敦煌古医籍考释》及《神农草本经辑注》等,规模宏远,富于创见。(3分)②马继兴态度谦冲谨慎。他做研究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反复论证,不断修订;问他至今发表过多少文字,他说“统计这个有什么意义”,同时,他主张节制物欲,淡泊名利,不追风赶潮,反对炫示于人。(3分)(能结合所给材料的内容加以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4)示例:①马继兴的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他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勤于思考。这与当下有的学人仅凭只言片语或者主观臆断就乱写文章的浮躁学风形成巨大反差。②马继兴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他对自己的文章是改了又改,随时加以增删,使之完善;他对自己的著作,并不急于出版,而是深耕细作,不人云亦云。这是对学术、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表现。③马继兴淡泊处世、谦逊低调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当下有的学者作风不踏实,为人不谦和,值得反思。④马继兴心系国家和人民,永葆青春热血,虽是垂暮之年,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符合原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8分)
13.C(A“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望文生义。B“从善如登”比喻学好很难。不合语境。C“身体力行”指亲自实践,努力去做。使用恰当。D“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成语。感情色彩不当)
14.A(B结构混乱,“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C语序不当,“深入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改为“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D不合逻辑,“谁能否认足球强国还会远呢?”否定失当,改为“足球强国还会远吗?”)
15.D(这段文字节选自《语文读本·一朵午荷》中何其芳的《雨前》。⑤从柳条的角度写对雨的期待,与下文大地和树根的期待相呼应;③用个转折句,使行文有跌宕;⑥引出对故乡的雷声和雨声的怀想,②照应“雷声”,①照应“雨声”;④结束回忆,带出乡愁)
16.答案:①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③然而(纵使) ④却是(一无所知) ⑤足以(致他死命)(选文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每填对一处给1分,共5分)
17.观点鲜明2分,排比和反问各1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观点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18.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朱然,字义封。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后来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孙权非常惊奇朱然的才能,把丹杨划分到临川郡,朱然担任太守。适逢山贼兴起作乱,朱然讨伐他们,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跟随讨伐关羽,另外和潘璋到临沮擒获了关羽,升迁为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重。孙权问:“爱卿如果一病不起,谁可代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不凡,我认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镇守江陵。魏派遣张郃等将进攻江陵,张郃包围了江陵,朱然内外断绝。当时朱然城中士兵有许多得了浮肿病,能够作战的只有五千人。张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楼橹,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了魏军两座军营。江陵令姚泰带领军队在北门防守,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几尽,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杀了姚泰。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从此,朱然名震敌国,改封为当阳侯。赤乌五年,征讨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带领数千人,蒲忠在险峻的地方拦截,图谋截断朱然的退路,胡质作为蒲忠的援兵。当时,朱然所统率的兵将先前已经派出去了,来不及收拢集合,于是带领帐下现有的士兵八百人突然袭击。蒲忠战败,胡质等都撤退了。九年,又征讨柤中。魏将李兴等听到朱然孤军深入,率领步兵、骑兵六千人截断朱然的后路,朱然在夜间出击,军队反而取得了胜利。在这之前,归义人马茂怀有奸诈之心,被发现后诛杀了,孙权非常愤怒。朱然临出发时上奏折说:“马茂小子,竟敢辜负国恩。我如今承奉天威讨伐,战事定能取得胜利,所缴获的物品,能够震耀远近之人,方舟塞满江面,使战利品蔚然可观,以消解上上下下的愤怒。希望陛下记住我说的话,看我以后的行动。”孙权当时收起奏折没有拿出来。如今朱然献上捷报,群臣上贺,孙权才举酒作乐,拿出朱然的奏折说:“这个人先前就有奏折,我认为这一定难以办到,如今果如其言,朱然真可说是个明于见事的人啊。”派遣使者授予朱然为左大司马的官职。朱然身高不满七尺,气度不凡,品行高洁。每次在战场,面临危急情况能够镇定自若。孙权特地让朱然担任总大都督,功臣名将这个时候还健在的只有朱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朱然受到的恩宠。生病二年了,后来病情渐渐加重。孙权白天为朱然的病情茶饭不思,晚上为朱然的病情睡不着觉。自创业功臣病重,孙权情意所集中的,吕蒙最重,朱然其次。年六十八岁,赤乌十二年去世。孙权素服举哀,为之悲痛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