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广东省佛山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4-18 2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2014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测试    2014.4
本试卷共9页,⒉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等要求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⒛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空处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诚挚/耸峙  佝偻/抖擞  卷轴/卷土重来
B.挑剔/孝悌  妖娆/缭绕  铜臭/臭名昭著
C.灼热/茁壮  偕同/揩油  背负/背道而驰
D.赡养/潸然  向隅/寓所  隐秘/秘而不宣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乡愁”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毋庸讳言,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其是古城镇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兴奋,终弥补不了城镇应有的“乡愁”的失去。
A.毋庸讳言  B.尤其  C.风雨飘摇  D.殊不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义务植树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国土绿化,尤其是城市绿化的进程,对增强国民保护环境、重视绿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B.虽然互联网金融火热,但据调查显示,仍有超过六成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使用。
C.“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暂停后,市福利院将集中精力认真做好己接收的患病弃婴的救治、康复和教育等服务工作。
D.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既是弘扬传统美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荷兰研究人员表示,Wi邛i产生的辐射可能成为树木的新敌人。一项在荷兰进行的研究发现,______ ,______。研究指出_____ ,______ ,相比
之下,茂密森林地区的树木并未出现这种现象。______ ,_______ 。
①研究人员同样发现,Wi-Fi辐射还会延缓玉米棒生长
②荷兰城市内有多达70%的树木出现同样症状
③这一发现将加剧人们对Wi-Fi辐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担忧
④5年前的这一比例只有10%
⑤同时也能够支持家长呼吁停止在学校安装无线路由器的做法
⑥栽种在无线路由器附近树木的树皮好似在流血以及大量的叶子濒于死亡
A.②④⑥①③⑤  B.⑥②③⑤④①   C.②③⑥①⑤④  D.⑥①②④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孔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杨云翼,字之美。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泰和七年,授东京路按察司事,因召见,章宗咨以当世之务,称旨。
贞佑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朝议以蒲察阿里不孙为副元帅以御之。云翼言:“蒲察阿里不孙者,言浮于实。用之必误大事。”不听,后果败。时右丞相高琪当国,人有请榷①油者,高琪主之甚力,诏集百官议,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曰:“可。”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寝。高琪后以事谴之,云翼不恤也。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
云翼天性雅重, 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其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

[color=]①榷:专卖。

(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章宗咨以当世之务,耶旨    称:符合
B.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寝  寝:搁置
C.云翼不迎也          恤:顾及
D.至是硝愈           稍:稍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章宗咨以当世之务        ②高琪后以事谴之
B.①蒲察阿里不孙者,言浮于实  ②入粟补宫及以战功迁授者
C.①则天下知所劝惩矣        ②其待人则宽
D.①廷议之际多不尽言        ②上亲问愈之之方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云翼天资聪慧,刚学会说话便在地上写字,每天能诵读几千字的文章。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第一,词赋考试也中了乙科。
B.有人请求实行油料专卖,高琪竭力赞同,诏令聚集百官商议此事时,杨云翼等人却对此表示反对,高琪为此怀恨在心。
C.兴定三年,有数万士兵参与了筑建京师城,夏秋之交,很多士兵接连患病,杨云翼亲自调药护理,从而救活了许多人。
D.皇上让杨云翼去审问宗室承立。云翼审问后奏报说,承立现在所犯的过失还不足以治罪,但皇上应追究他过去的问题。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3分)
②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杨云翼“知无不言”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步①
【清】历鹗
斜景忽已暝,流莺时一鸣。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
僻地非遗世,新畦欲耦耕。孤吟少俦侣,发兴②自江城。
①此诗写于厉鹗因家贫租屋东园读书时,两年后,他考中举人。
②发兴:激发意兴。
(1)简析颔联是怎样写出诗人散步时的环境的特点的。(4分)
(2)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人而不仁,_______?人而不仁,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
余英时
  ①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佘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但我们必须对这可靠的观`点提个问题:为什么是韩愈而不是别人开始新儒学的突破呢?无疑,在这里要完全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以下所能做的仅是概观而已。
  ②韩愈的突破存在两个密不可分并内在关联的方面,站在反对一面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评,站在肯定一面复兴儒家之道。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主要以反对一面出名,特别是他819年的反佛谏文。吊诡的是,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他对佛教的批评十分缺乏原创性,他所有的反佛言论都可在早期的反佛作品中找到,这些作品始于621年的傅奕上疏。另一方面,从一个严格的哲学观`点来看,也经常有人指出,韩愈对儒家之道的探索是不精细和不令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怎么去证明他是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呢?
  ③我以为,韩愈的重要性既不在于批评的原创性也不在于其哲学上的深刻性,他的创造在于他对反对与肯定两方面的综合。这两方面为新儒学将“入世转向”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韩愈清楚显示了一条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的道路。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杈威,特别是《大学》和《孟子》在他的《原道》和其他文章中试图显示,那些超现实的天理(或天常)最终是为此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服务的。
  ④在《原道》中,韩愈批评佛教的“治心”是为了“外天下国家”,并以儒家“正心”作为最终“平天下”的精神基础来进行抗辩。表面上,似乎他想在“心”的培植上直接对抗新禅宗。但事实上,那只不过是变形的模仿,因为完全相反的对抗也是一种模仿。
  ⑤在韩愈的《师说》中,禅宗影响的痕迹最明显不过。在他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这在柳宗元和吕温的作品里可充分证明。因此,韩愈很清楚,除非重建儒家师道的尊严,否则复兴儒学将注定失败。与此相反,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十分清楚,韩愈儒家之师定义中的术语“传道”、“解惑”仿自禅师。“惑”甚至可能取自禅宗语言。《师说》中两个更重要的观点也值得评论:第一,文章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特别适用于像慧能这样的禅师,他不仅地位低贱,而且有些弟子年长于他。第二,文章中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有禅宗师徒关系概念的味道,正如禅师灵佑的格言:“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⑥一旦显示出韩愈的儒家之道的再阐述是源于新禅宗思想的流行,许多疑问也就消失了。事实上,他的诗和书信显示,终其一生,他与禅僧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他们的精神实践表示尊敬,但并不同情他们对现世的拒绝。无论如何,有证据表明韩愈非常熟悉新禅宗,他欣赏禅宗的教育方法并用到儒家方面来是可能的。然而,他欣赏新禅宗的不是个别思想或概念,而是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为了解扩展重建儒家社会的计划,韩愈将始于新禅宗运动的“入世转向”推向极致。在某种程度上,他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他寻求完全不同于佛教的超越现实作为现世的基础。确实,他在这两个领域内实际的成就是很有限的。但新儒学的突破,则是由他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
(选自余英时《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但证明它的合理性并不多余,对它提出怀疑并非不明智。
B.韩愈的新儒学突破表现在,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评和对儒家之道的复兴。
C.韩愈以儒家的“正心”为“平天下”来抗辩佛教的“治心”为“外天下国家”,他在“心”的培植上直接对抗了新禅宗。
D.因为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所以在韩愈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
E.韩愈在批评佛教(和道教)及复兴儒家之道两个领域内的实际成就是很有限的,但却为新儒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13.下列不符合文中“入世转向”含义的现象是( )(3分)
A.先秦儒家学派崇尚“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B.唐代“六祖慧能”的禅宗改革则在佛教界一声狮子吼,开启了教徒“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C,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全真教提出了“打尘劳”,即“损己利物为行”,通过在尘劳中打滚受苦来修道。
D.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14.根据文意,韩愈能够成为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5.请结合文中观点,简析下列材料中“西化梦”以失败告终的原因。(4分)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通过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实现强国之梦。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胡适也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这种“西化梦”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⒛铅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8题。
怯 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他们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有票都发完,她打算回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去看,见穿
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选自《⒛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6.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了哪些伏笔? (4分)
17.概括小说中父亲有哪些“躲闪”的行为及“躲闪”一词的丰富内涵。(5分)
18.这次父亲出现之后,女儿会不会主动去见父亲?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刁、题。
陈宇翱――科学界颠覆者
韩春丽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者。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他刚刚32岁,已经于今年4月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菲涅尔奖”,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他主动为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叉从院内一直拍到了大门口。他始终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我们讲赵忠尧的故事,讲他1950年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冒着被枪毙的危险回大陆。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
  2004年,陈宇翱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2011年,已经在德国研学七年半的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以取得德国国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其实也伴随着不断的颠覆被颠覆。17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奥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有了`点见识,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其他科目因不太重视,成绩也就马马虎虎。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
  而对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上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象便吸引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他的远大理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希望他先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高考时报医学专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立量子实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这次长谈,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研之路的新篇章。
  2013年8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他是作为“青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环境,都是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非妄言,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叉有高端专业技术,更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选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19.这篇通讯在介绍陈宇翱时插叙了赵忠尧、潘建伟两位科学家,有什么用意? (4分)
20.请简要概括陈宇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哪些“颠覆”行为。(5分)
21.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宇翱,阐述末段老科学家预言能够成真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材料,请在“该报告显示”后补写一句话。要求:概括该报告反映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含标点符号。
《2013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在北京、南京、重庆、郑州、长沙、厦门六地同时发布。据报告发布方启德教育集团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磊介绍,问卷覆盖全国23个主要城市,其中有效问卷为21352份。张磊说,“让我们感到意外又不意外的是,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会考虑气候环境这个因素,较去年同比增长近10%。”张磊介绍说,69.3%的意向留学者认为国内就业形势对其选择留学国家及留学专业产生了影响,其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到15,4%。张磊还说,除美国依旧是留学首选国家,占比达到26,8%外,一些高性价比的欧洲留学国家有较大增长,其中德国的增幅最为明显,较2012年的3,9%,增长了20.3个百分点,达到24.2%。
该报告显示:
23.据央视3·15晚会,某企业生产的涂改液经检测机构检验后发现,该企业生产的涂改液甲苯和二甲苯超标34倍,不但会刺激眼睛、呼吸道,如果在密闭空间里,大量吸入,还会造成急性中毒,甚至会致癌。请你以该企业新闻发布人的身份在曝光后对消费者作一简短讲话,以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要求:不少于60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工,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自有异的乡音。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此,有人认为,广东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也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lor=]2014年佛山市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B tī/tì  ráo/rào    xiù/chòu    A. zhì 1óu/sǒu   juàn/juǎn   C.zhuó  xié/kai  bēi/bèi   D.shàn/shān   yú/yù    mì 】
    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
2.C. 风雨飘摇: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地位不稳。可用“风吹雨打”或“风雨沧桑”,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风雨沧桑:指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艰苦。A.毋庸讳言:用不着忌讳,可以坦率地说。B.尤其:更加,特别,表示更进一步。D。殊不知:竟不知道(强调后面所述情况,纠正别人的意见)。
    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3.C。【A,成分残缺,增强……的意识。B.结构混乱,“据调查”或“调查显示”。D.语序不当,应将“弘扬传统美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调换位置。】
    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4.D。⑥承接上文“研究发现”,具体说明研究发现的内容;①“同样发现”与前文“发现”呼应, “同样”暗示①须排在⑥之后,保持语义的连贯性;②“同样症状”呼应⑥所指的树木出现的症状,④中的“10%”与②中的“70%”形成数据比例上的对比;最后强调研究发现对人们认识及活动的影响,⑤中的“同时也能”暗示⑤必须接在③的后面。
    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5.D。逐渐(注意:上亲问愈之之方)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6.A。介词,拿。  B项:助词,表停顿/代词,者字结构,代人; C项:连词,顺承,那么/连词,转折,却;D项:助词,的/代词,这种病。
    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7. B。 考查对浅义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8.C。“数万士兵”错误,原文为“役兵民数万”,数万是兵和民的总和,非数万士兵。
    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9.(1)①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赏罚国之大信”,判断句,1分;“劝”,鼓励,1分;大意1分
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了。
    前“正”,端正(或“使……端正”)1分;“一”,统一,1分;后“正”,正道,1分;大意1分。
(2)答案:1、云翼直指蒲察阿里不孙言浮于实,不堪大用。(蒲察阿里不孙者,言浮于实。用之必误大事)  2、云翼坚决反对将油料专卖。(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  3、对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被苛刻要求,云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4、在朝廷上奏,对承立和完颜合达要罚赏分明。(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  5、皇帝问他治病的方子,云翼趁机进谏。(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3分。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文言阅读题补充评分细则
【第9(1)题】
①a..判断句必须统翻为“……是……”  b.“劝”可以翻译为“激励”,“劝勉”“勉励”
c.大意:“信”“录”“将来”三处翻译对两处即可得1分“信”可译为“信用”“诚信”“信誉”“威信”;“录”可译为“录取”“录用”;“将来”可译为“后人”“未来的人”“以后的人”。
②a。“正”可译为“摆正”“匡正”“放正”“使……端正”“使……正直”b.“一”译为动词“统
一” c.“正”译为“正道”d.“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两句都翻译正确,大意即可得1分
【第9(2)题】概括或照抄原文不全面的扣1分

【参考译文】
杨云翼,字之美。杨云翼天资聪慧,刚学会说话便在地上写字,每天能诵读几千字的文章。明昌五年,杨云翼考进士得了第一,词赋也中了乙科。泰和七年,任东京路按察司事,因此被召见。章宗拿当时的政务询问云翼,他回答得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贞祜四年,元和西夏的大军入侵揶延,朝廷商议用蒲察阿里不孙任副元帅来抵御敌军,杨云翼上言说:“蒲察阿里不孙,是个言过其实的人。用他必定要耽误大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战败了。
当时右丞相高琪执掌朝政,有人请求对油料实行政府专卖,高琪竭力赞同,诏令聚集百官商议此事,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说:“可以。”只有杨云翼和赵秉文、时戬等几个人认为不可施行,这一建议于是被搁置下来了。高琪后来拿其他事责备他,云翼并不放在心上。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繁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这一年十一月,宗室承立担任参知政事,大臣们都说他不遵法令。皇上下诏让云翼审查他,罪案己定,云翼在朝廷上奏报说:“承立现在所犯的罪名都是小事,不足以治罪。然而过去敌人大军入侵平凉以西,几个州都被攻破了,承立统领精锐的军队却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守鄜延的完颜合达以一座孤城扼守军事要道,多次立下战功。合达的功绩是这样大,而承立的罪过又是那样深重,希望陛下辨明他们的功罪,分别赏赐责罚他们,那么天下的人就知道朝廷鼓励的和惩罚的是什么了。至于其他的小过失,有什么值得去追究呢。”承立因此被免官,合达于是掌管了军机政务。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前顾后瞻,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行了,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
杨云翼天性高雅庄重,要求自己很严格,待人却很宽厚。他对于国家的事,只要知道,就没有不说的。
10. (1)答:诗人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幽静。(2分)水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原来是月亮慢慢升了上来;花朵悠悠飘坠,是因为有风儿在轻轻拂过。(1分)诗人通过对景物细微变化的感知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1分)
解析:诗歌颔联描写的水、月、花、风等意象,均是动态描写,但体现的却是环境的幽静,因为只有如此幽静,作者才能感知如此细微的变化。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
(2)答:诗人并没有因身处僻地而消极避世,依然是热爱生活,甚至饶有兴味的想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1分)尽管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但在黄昏的宁静中心情反而不平静,(1分)并激发了他的意兴,他志向远大,思想飞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1分)
   解析:后两联明确地表白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流露出居“僻地”“少俦侣”却对生活充满热爱且志向远大的思想感情。在这黄昏的宁静中,诗人的心情反而不平静,“发兴自江城。”诗人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诗人的思想正在从这里腾飞,向着外面的广阔世界。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诗歌鉴赏题补充评分细则
【第10(1)题】a手法答,反衬、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烘托均可得1分,答到景物的细微变化或细节描写 1分。b景物特点1分:特点为清幽、幽静、清静、寂静、宁静、冷清,均可。答:凄清、清新、不给分。c具体说明怎样运用技法或较准确顺畅翻译诗句得1分,此两方面不重复给分。
【第10(2)题】
1、只是翻译诗句不给分,要扣住情感进行分析阐释。2、三种情感各1分。①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乐观,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得1分)。②只答孤独、寂寞、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不得分。③答上述第二点后,再答出,有大志,积极向上,有理想,进取、不放弃等得2分。④单答第三点1分。
11.(1)如礼何?如乐何?(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4)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错、漏、多字则该空不得分。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
12. B、 E【解析】A,判断不当,原文“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余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C,原文“似乎他想”只是主观上的想法,而答案变成了客观上的事实。D,强加因果。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3.A。【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入世转向”是指“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A项中先秦儒家学说本身就是积极“入世”,所以不存在“回向”,而其他选项都表示了“回向此世”的意思。
    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
14.【参考答案】(1)韩愈把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为新儒学将“入世转向”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
(2)韩愈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为新儒学的突破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    每点2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15.【参考答案】(1)韩愈之所以能够使儒学取得新的突破,关键是把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并且,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比如禅宗的教育方法、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2)陈序经、胡适等“全盘西化”的观点恰恰没有做到中西文化的综合,而是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这种片面的做法注定了“西化梦”的失败。
    答对1点给2分。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能力层级C。
必考阅读14-15题补充评分细则
【14题】第一个要点两句话,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各占1分。如果只抄第3段的第2行,没有指出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则只能得1分。如果把第2段的第一句话和第3段的第一句话抄全,则可以得2分。第二个要点分三句话,第一句得1分,后两句得1分。
【15题】第一个要点2分,第一句1分,第2句话1分,但第2句话可以不答“比如……”的内容,只答道“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即可。第二个要点2分,要有具体分析。
【文学类】
【17题】
第一问可补充1点:父亲没告诉女儿在哪里工作,怕遇到女儿。
交代不清的酌情扣1分。
【18题】
鲜明表态作出判断1分+阐述理由5分。理由应源于文本,分析理由必须紧扣阐述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谈理由。16.【参考答案】
(1)父亲随女儿北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女儿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3)女儿逃到宿舍外,听到学校附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为下文父亲来学校提供了可能;
(4)女儿与父亲通电话,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为下文父亲以民工身份出现埋下伏笔;
(5)文中提到女儿与父亲将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这为下文父亲出现作了暗示;
(6)女儿看到礼堂门口有民工和门卫发生争执,而被门卫推下花池的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3分,答对任3点4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伏笔”是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本文父女之间相互回避、躲闪,父亲还是出现了,看似巧合,却又是精心的设计。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6.【参考答案】(1)父亲随女儿北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2)女儿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3)女儿逃到宿舍外,听到学校附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为下文父亲来学校提供了可能;(4)女儿与父亲通电话,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为下文父亲以民工身份出现埋下伏笔;(5)文中提到女儿与父亲将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这为下文父亲出现作了暗示;(6)女儿看到礼堂门口有民工和门卫发生争执,而被门卫推下花池的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3分,答对任3点4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伏笔”是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本文父女之间相互回避、躲闪,父亲还是出现了,看似巧合,却又是精心的设计。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7.【参考答案】
行为:(1)父亲就在女儿所在学校的工地上打工,却要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2)可以直接与女儿交流,却选择打电话的方式:(3)选择距离女儿最近的地方打工,但又不敢与女儿见面;(4)父亲特意在夜晚出现在校园,怕被女儿认出;内涵:“躲闪”反映了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的尊严却又割舍不掉对女儿的关爱的复杂内心世界。  行为答对任1点1分,答对任2点2分,答对任3点3分。内涵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18.【参考答案】

(1)女儿明白父亲为供养自己读书而辛勤劳作,内心感激父亲,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2)女儿想了解父亲的情况,牵挂父亲,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3)未能在公众场合与父亲相见,女儿感到深深的自责,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不会
(1)从害怕舍友知道她父亲地位卑微,可知她爱慕虚荣,所以不会主动去见父亲;
(2)“话吧”老板的眼神都让她觉得疼痛,可知她敏感而自卑,所以不会主动去找父亲;
(3)面对父亲在电影院的尴尬处境,她都选择了逃避,所以不会再去主动找父亲。
    作出判断1分,对所作判断的理由阐述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文学类】评分细则补充
【17题】第一问可补充1点:父亲没告诉女儿在哪里工作,怕遇到女儿。交代不清的酌情扣1分。
【18题】鲜明表态作出判断1分+阐述理由5分。理由应源于文本,分析理由必须紧扣阐述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谈理由。

19.【参考答案】(1)两位科学家对陈宇翱的成长有影响和帮助,增加了陈宇翱这个人物的真实性;
(2)暗示着陈宇翱将成为与赵忠尧、潘建伟一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3)展现了我国量子领域科学家的整体实力和精神风貌。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4分。
   【解析】人物通讯,涉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之于主要人物,往往起到陪衬、映衬、对比以及补充的作用。回答时,须扣住对主要人物的表现作用。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20.【参考答案】   (1)他年纪轻轻,就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家的成见;(2)与大多数人不同,他学成毅然归国,没有留在国外;(3)他少年得志,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成长之路出现了波折。(4)他没有顺从父母的安排,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物理专业;(5)在潘建伟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振作发奋,立下宏伟志向;    1点1分。
   【解析】“颠覆”是文中的关键词。答题时,必须捕捉文中与“颠覆”相关的信息,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再概括反映“颠覆”的具体行为。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人生经历中”。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21.【参考答案】 (1) 年轻的科学家(们)己经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 他(们)身上有强烈的爱国报国之情,这成为他(们)不断探索的动力;(3) 他(们)天资聪颖,学习研究的兴趣浓厚,并有着远大的理想;(4) 国家的政策的扶持与保障,良好的科研环境;(5) 中国量子研究在某些方面己经领先世界;(6) 拥有优秀的科研团队;(7) 他(们)既有责任感又有高端专业技术;(8) 他(们)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
    每点1分。答对任6点6分。注意5、6、7、8点的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实用类】评分细则补充
【19题】把赵忠尧、潘建伟分成两点分别与陈宇翱对比亦可酌情给分。第3点答“体现了两代科学家优秀品质的传承”亦可。
【20题】第(1)点答“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也行。
评分标准更改如下:1点1分,2点2分,3点3分,4点5分。
【21题】按照参考答案评分,每点1分,答到6点6分。若考生所答要点齐全(有6点或6点以上),但完全照抄原文、不梳理分点作答的,不给满分,酌情扣1分。
22.【参考示例】
    2013年中国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时的考虑因素有:气候环境、国内就业形势、性价比。
   【解析】对象“2013年中国学生”1分;调查问题“选择留学国家时的考虑因素”1分;三个考虑因素每点1分;语言连贯简明1分。没有答“2013年中国”,也可不扣分。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准确、简明、连贯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E。
23.【参考示例】
    朋友们,本企业生产的涂改液给大家造成了损失和伤害,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并愿意依法承担责任。我们向您保证,一定总结教训,完善管理,绝对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让您用上安全、环保的涂改液。
    评分标准:称呼1分;承认错误并表达歉意2分;改进措施2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每少3字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参查考生简明、连贯、得体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语用题补充评分细则
【22题】得分点:(1)对象 1分:“中国学生” 或“有意向留学者” 或“2013年中国学生”(2)调查问题 1分:“选择留学国家的考虑因素” 或 “选择留学国家及留学专业考虑的因素”(3)语言简明 1分,每超3字扣1分。
注意:参考答案三因素:气候环境、就业形势、性价比。
【23题】称谓:“朋友们”、“大家”、“消费者” 都得1分
(1)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产品名称必须是“涂改液”(承认“错误事实”1分,“道歉”1分)(2)改进措施1分,表达“希望消费者给予改错机会、并有再试用本产品的请求 ”1分。
24.作文
   一、命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为“材料引……”题型,在命题形式上与⒛13年广东高考题保持一致。材料展示的是由“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引出的三种看法,选材极具广东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价值。 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外乡人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南腔北调,五音杂陈,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的差异。作为广东本土居民,无一不在经历着与外乡人在各个层面上交流的尴尬。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着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所以这个话题,不生僻,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广东是开放政策的先行者、成功者,也是受益者。开放本身意谓着包容和接纳,自然也就包含对普通话的认可。而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在各地方言中,属于独立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方言,有着非同一般的特质。保护这种文化的纯粹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保护,往往又意味着隔离,甚至排斥。于是包容与固守就构成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世界总是发展的,任何一种客观存在也必然需要发展。而发展就预示着丰富和提高,所以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粤语,能够也必须兼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才能流传久远。
    可以说,对“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侧重考查学生对某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这与目前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一致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 (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的现象,具体有:
    1、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地区,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地的方言。
    2、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有人认为,广东应大力推广普通话,粤语受影响不足为虑。
    4、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要保护粤语。
    5、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两者并不冲突。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 (材料的隐含信息)
    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内容进行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和生活的关系
    1、人口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必然会受影响;
    2、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沟通的需要,粤语的受影响在所难免;
    3、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粤语有利于日常生活的沟通;
    4、多元的人口构成,开放的社会环境,粤语与普通话在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二)语言的地域性和包容性
    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方言,而人口的流动必然会产生不同方言的碰撞,粤语自然也不例外;
    2、普通话的推行能解决不同地域的人的交流障碍,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的沟通与融合;
    3、粤语有着浓厚的广东特色,是干百年来广东人生活沟通的重要工具,理应传承并发展;
    4、随着地域观念的改变,地域交流的频繁,在日益强调包容的今天,不同的语言都应得到尊重与发展。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外来人口的涌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碰撞与融合在所难免:
    2、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统一的语言至关重要:
    3、粤语是广东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
    4、在日益强调文化多元的今天,普通话也好,粤语也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四)方言的保护与发展
     1、人口的迁徙的频繁,地域观念的减弱,方言的继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2、方言需要保护与发展,但有利于不同地域人口沟通的普通话更需要重视;
     3、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其发展与保护己受到很大的影响,作为反映广东风土人情、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需要保护并发展:
     4、方言的保护发展与普通话的推广并不冲突,因为不同的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交流。
    本题兼具限制性与开放性,材料只是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甚至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展开思考,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均视为符合题意。

                       

[color=]2014年佛山二模作文阅卷标杆文及评语
【标杆文1】
粤语与普通话共谱改革乐章
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文化交流的乐园,这里吸引无数来自各地的人才尽倾才华,也引得无数乡音竞相争鸣。问及如何让各自种乡音谱成和谐之曲?依我之见,让粤语与普通话共鸣,便可谱出和谐,珠圆玉润又不失个性改革奋进之曲了。
粤语是广东人为之骄傲的文化标志,是维系着千千万万广东儿女的精神纽带。广东儿女自古便是改革之潮的弄潮儿。明清时,广州作为唯一的贸易口岸,有多少儿女操着粤语向国外输送货物,又有多少实业精英不畏列强的威吓,用亲切的粤语召唤群众共创民族实业抵御洋货的倾销。又曾记否,孙中山在民国成立之后通过广播用粤语向群众解读三民主义,让广东人第一时间接受了革命精神,成为推动民主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后,又有一批有志向的广东人闯出国门,把实干奋进精神带至国外,调查显示,粤语已成为澳大利亚第四语言,加拿大第三语言。广东奋发精神在粤语的交流中转至世界,传至后代。作为广东人,我为粤语感到自豪,说出粤语时我感到广东奋进精神纽带在牵引我前进,这传承精神的粤语纽带切不可断!
普通话是中国人的名片,作为中国人的广东人理应骄傲地展示出这民族的名片。普通话能助广东儿女更好地与全国交流,更好领会中国的精神,也可向全国其他省份传递改革开放前沿的新观念、新风采。作为改革前沿的引路人,广东人不应该丢弃普通话,因为丢弃了普通话就丢弃了国家的归属感,没了民族精神的根基这又谈何改革呢?再者,普通话能够让广东看见其他省份文化的精彩,领略不同的文化风采。正如学生都要学习普通话,因为这将成为他们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所以切不可弃!广东人应自觉学习普通话,沐浴中华精神,成就有底蕴的中国人。
粤语之纽带不能断,普通话之名片不能扔,我们要妙筑一文化之窝,欢迎普通话与粤语共驻广东,交汇共谱和谐乐章。广东人给人的形象再不能囿于带着浓重口音的蹩脚普通话的人了!因此,校园中“请讲标准普通话”的标语不能撤,这是引导孩子从小说普通话的导向标,普通话教学应严格执行,让孩子在课室中随普通话领略不同文化,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当然粤语文化应多加保护,开设粤语文化讲坛,开展粤语文化探索活动,让广东儿女用粤语,懂粤语,传粤语,让粤语文化之火永不熄灭,精神火炬传递永不中断。营文化之窝,让双语和谐共处,交汇成为广东改革的时代强音。
愿广东儿女用粤语的呢喃与普通话的圆润诉说广东最动人的故事,用粤语之调和普通话之拍唱出个性的风采。愿粤语与普通话在广东并存,让改革精神、广东精神与民族精神一齐绽放灿烂之花。
得分:57分(内容23分,表达24分,发展10分)
点评:本文紧紧围绕了题目材料的内容——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共存。文章立意高远,切中时代脉搏,把粤语与普通话的关系放在广东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极大的拓展了题目材料的含义。文章并未将粤语与普通话对立看待,而是着力于发现二者该如何结合,粤语是纽带,普通话是名片的表达颇具创意。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作者善于观察生活,联系实际,论据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有说服力。

【标杆文2】
守护一方粤语
余秋雨先生在寻访文化后总结:“语言是一方文化的根,失去了传承的语言,文化便失去了对大地的依附,变成了失去光辉的野草。”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育一种语言,将烛火一样的粤语守护于手心,那温暖不必炙热,却足以暖透人心。粤语流淌过我们的血脉,粤文化才会终将走向远方。
守护一方粤语,缘于粤语是粤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不一样的烟火,散发专属于粤文化的光泽。粤语是现存中国语言中保留古音最多的方言,这是一种数千年历史文化浸润出来的一种温润,谨守着古老的习俗,传承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大音希声,大美无言!聆听一场富有韵律美的粤语朗诵,音调回转,情感泉涌,这就是粤语的韵味,说不清是酸甜或苦辣,却总有一种滋味在心中,让人不知不觉便守护在手心,若不离,即不弃,它是如此的美丽,将粤文化的深沉又飘逸展现得淋漓尽致。
守护一方粤语,缘于粤语是粤文化的根,它默默传承着,不断为粤文化输送着养料。龙应台曾说:“人本是社会上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文化和语言就正像黏合剂,将人与人串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粤语于粤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大肆浸袭甚至替代,都是连同另一种文化的光泽一并抹去。且看美国土著文化的消逝,不正是以土著语言的流失为起始的吗?所以守护粤语,就是守护传承千年的粤文化,守护祖先的血脉,守护照耀千年而不熄的烛火。
守护一方粤语,缘于粤语涵盖了粤文化的一切情感,它不仅作用于历史,更作用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人。粤语的传承无关经济转型,无关交通便利,关乎的不过是每一个个人的情感体验。常忆起七旬老翁会吟唱心中的粤曲,正在换牙的孩童已学会唱出脍炙人口的粤语儿歌,每一广场角落,每一闹市街巷,每一亭台楼榭,都能听见粤语的欢声笑语,粤语的嬉笑怒骂,那都是每个个体的情感在流淌啊!粤语承载着每一个广东人的情感,因而丰富了生活的色彩,让一切听起来似曾相识,萦绕心中。请让我告诉你,那是对粤语本身的热爱。
将粤语守护在手心,如灯火,温暖身心;如普普通通的油盐茶醋,却足以给予每一个粤语人生活的温度。千百年后,我希望依然可听见粤语动人的声音,生生不息。
得分:53分(内容21分,表达22分,发展10分)
点评:本文紧紧围绕了题目材料的内容——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文章观点明确,态度鲜明,标题清晰。全文从粤语与粤文化的密切关系延展开来,拓宽了题目材料的含意,体现了作者的视野与积累。三个分论点清晰明了,表达借助修辞更显文采,道理论据使用恰当,有说服力。文章使用粤语的具体论据还可丰富一些。

【标杆文3】
让普通话响遍广东
开放的广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千言万语的交流,千百种方言的使用,在无形间成为了广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对于广东省来说,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让普通话响遍广东。
大力推广普通话,让人才宾至如归,方显广东人友善待客的主人气度,促进地区发展。人才是绝对不可缺少之物。作为改革开放的地区,政策支持,物质支持是不缺的,少的便是人才这一股东风。推广普通话,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宾至如归,放心在广东扎根,促进广东发展。再说了,客人到我们家里坐,作为主人的广东人用他们的语言与之对话,不也彰显广东人友善待客的气度吗?
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一种放开胸怀接纳人才的表现,更是一种恭敬待客的气质表现。让每一位说普通话的人来广东不再“鸡同鸭讲”,不再“两眼一眼”。大善。
大力推广普通话,让广东人走出去,方显广东人进取心态,促进地区发展。改革开放,单单只等别人走进来是行不通的,广东人还需要走出去。走出广东,普通话便是主流的语种,是大部分人交流的工具。不推广普通话,便会使“小姐,睡觉(水饺)多少钱一晚(碗)?”“小姐,你别挨(爱)我,我好幸福(辛苦)”这样的笑话出现,大大伤害了广东人的形象。推广普通话,让广东人走出去与其他省的人才交流畅顺,则更好的为广东地区的发展助力。同时,广东人人说讲普通话,为了谋求发展,不也展现了广东人昂扬进取的心态吗?
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一种积极走出来心态的变现,更是一种进取心心态的凸显。让每一位广东人走出来能够与人畅快交流,不再尴尬丛生。大善。
大力推广普通话,表明广东努力发展的决心与中东部各省份协同进步的态度。书同文不如说同话,同一种语言把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各省学习一门“新”语言,工程浩大,但不也展示了广东力求发展的决心吗?说同一种语言,方能合作,这不展示了广东不只求自我发展而求全国共同发展的美好意愿吗?
大力推广普通话,彰显广东决心,更彰显广东力求传授经验的无私。让大家看懂广东的决心,让大家从广东学到经验。大善。
普通话,早已不只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纽带。推广普通话,也不只是学习一种语言,而是表明一种态度,彰显一种决心——广东态度、广东决心。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响遍广东。

得分:50分(内容20分,表达21分,发展9分)
点评:本文紧紧围绕了题目材料的内容——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应大力推广普通话。文章观点明确,态度鲜明,标题清晰。全文从广东的待客气度、广东人的进取心态、广东传授经验的无私三个角度阐述了为何要在广东推广普通话,紧扣中心。文章使用了具体的粤语方言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也长于就事论事的说理,论据丰富程度还有待提升。

【标杆文4】
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成功的城区之一,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到处响起了乡音。有人认为应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人认为粤语好。而我觉得,粤语与普通话各有各的优点,并不相悖,应该共同发展。
粤语是本土方言,在广东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我们也由此继承了粤语文化。
在中国,会讲粤语的人或许不多,但粤语的精炼与语调听起来让人很舒服。粤语在广东土生土长,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流失。它就是广东的代表。难道你忍心看着流传至今的粤语渐渐消失吗?并且粤语能给人带来亲切感,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使用粤语,能拉近说话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坦荡地与别人交流。再者,粤语也是一种文化,在讲粤语的同时,能体现粤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
可是,在辽阔的广东只推行粤语往往是不够的,有时需要普通话的帮助。
在广东,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懂粤语,特别是外来人员。当语言不通时,往往会带来障碍,甚至是误解。这时普通话会起到作用。普通话可以化解粤语不通带来的矛盾,也会促进人们的沟通。并且,普通话也博大精彩,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活泼性,在谈话时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从而带来兴奋与激动,增添幽默感。
殊不知,一个地方能同时容纳不同的文化,方能展现它的多彩,广东也需如此。
广东在继承粤语文化的同时,推广普通话,是最好不过的事了。你能说粤语胜过普通话吗?你能说普通话比粤语略胜一筹吗?我相信没有谁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吧。粤语有它独特的一面,普通话也有它独特的一面,它们两者谁也不能代替谁,可是它们能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人们的沟通,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推动广东的发展。
所以说,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双语沟通。

得分:47分
点评:本文中心明确,“粤语和普通话各有优点,应共同发展”。对粤语与普通话的作用阐述清楚,基本做到了“辩证说理”。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语言通顺,有些文采。但论据欠充实,内容略显单薄。

【标杆文5】
让粤语与普通话共享一片蓝天
印度诗人泰戈尔笔下流淌出无数英语佳作,但他仍热情赞美印度本土语言,称两种语言“都是甘醇醉人的美酒”。诚然,语言的差异也许会带来认知的不同,但何不怀着欣赏的目光,让粤语与普通话共同点缀一个诗意的广东?
粤语与普通话作为相同的语言工具,相生共存让我们的沟通更自由。歌德说:“参差多态仍是幸福的根源。”语言的多样性,恰是为我们架起了通畅的沟通之桥,为我们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片面的偏向某一种语言,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限制了他人表达的自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我们社会交流发展的。北京的故宫挂上了英语指示牌,四川的图书馆也欣然开辟藏语言专栏,两个城市,以开放之心接纳语言差异,化解了语言障碍,让人们的沟通更少阻力,有更大的空间去理解,去表达,他们,是广东的榜样。
广东是一个开放进取的省份,让两种语言共存才能彰显广东的开放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广东自古是中国的南大门,广阔的海洋,繁荣的商贸带给了广东人开放创新、不落窠臼,不封闭腐朽的价值观念。语言上不固守地方主义,让不同的语言在自由的空中交流融合,才是广东精神应有的气度。有人说,普通话会冲击粤文化的花园,使粤文化失去本色。其实,粤文化就是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请看看曾经辉煌的鞑靼语,拒绝外来语种,盲目追求纯粹,最终被人们遗忘在历史长河。有人说,要全盘推开普通话,不允许粤语与之共存,请看美国南部的现代文明潮流,现代文明潮流大行其道,民族本土特色却苍白无力,这样的城市,文化生态又怎么能完整。开放包容,广东接纳两种语言,相生共存,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粤语与普通话交融共存,我们更能发现广东的诗意,我们的生活会更有美的蕴含。当我们举起两种语言的“酒杯”,于酌酹中体味泰戈尔对语言的敬重和理解,我们会更加发现欣赏两种语言并存带给我们的生活之美。早茶晚市,岁月流光中人们分享着粤语的招呼,同时有听着普通话的逸闻交谈,宁静祥和中两种语言的和谐,何尝不是广东的诗情画意!当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沉浸于老广东的戏曲,当广东青年哼唱流行的国语旋律,文化的交流欣赏,便是脚注。当岭南古筑遇上普通话的问候,当洋洋洒洒的高楼大厦仍欣然拥抱动听的粤语节奏,两种语言,一个地方,同一片天空下,他们共享着广东的诗意。
广东,需要你们。

得分:42分(内容15分,表达24分,发展3分)
点评:考生思路正确,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两种语言(话),应该相生共存。文章开篇运用泰戈尔的创作的例子,证明不同语言可以共存,从而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普通话与粤语可以共同点缀诗意的广东。接着考生分析了语言共存的作用。只有共存,才能架起交流融合的桥梁,才能共同发展创造,减少沟通障碍。并用故宫挂英语指示牌和四川图书馆开设藏语专栏的例子加以佐证。
考生接着进一步论述广东更应该具有开放的精神。用鞑靼语拒绝接纳的反例证明。并描绘了一幅普通话与广东话和谐共存的局面。
但是,将粤语和普通话对位为两个民族的语言,是错误的。因为粤语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其联想的材料如“英语与印度本土语”,“鞑靼语拒绝外来语种” “广东接纳两种语言”等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是考生没有弄清两种话与两种语言的概念的问题,也是常识问题。粤方言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常识。知识性错误,必须努力避免。

【标杆文6】
百花竞艳方为春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由于五湖四海的人的到来,到处响起了各地的乡音。关于普通话和粤语推崇问题,人们各抒己见。在我看来,粤语与普通话应该统筹兼顾,正所谓:百花竞艳方为春。
语言,它的简化功能便是让表达对象能明白表达者的所思所想。而地域上的差别或文化上的差别导致存在各自有异的乡音,对比,我并不反对各地乡音的存在,毕竟离乡的人们皆有思乡情绪,这是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安土重迁的观念所造成的。若是能通过乡音来一解思乡之苦,那么,各地的语言便有了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本土方言而排斥其它地方的语言。因此,粤语和普通话都应该并存,只要它们能行使到它们所具有的简化功能,那么它们的存在资格便是平等的。
据了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大多数是北方的人们,他们大部份的人只会讲普通话,若是完全隔绝普通话的存在,那么,两地的人民怎能互相沟通呢?而作为一个开放的地区,我们广东不是应该更要尊重各地的文化差异么?若是连这一小小的文化差异都不能共存,广东何来发展一说?最近热议的“港大的辽宁省文科状元复读”这一事例,不正好说明了语言障碍会杜绝人才流入的事实么?文科状元复读的其中一个因素便是因为不懂粤语。因此,我们不能极力推崇粤语,不能让它一枝独秀,因为一枝独秀不成春。
另外,广东作为开放地区,它是与外面接轨,与国际接轨的。而普通话作为我们的母语,它是国际语言,若无普通话,安能与国际建起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虽然粤语是广东本土方言,更有入乡随俗一说,但是我们不能“闭关锁国”,扼杀其它语言的存在。因此,粤语与普通话都应该共存,互相弥补,方能构建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粤语,普通话皆有平等存在的权力,谁也不能扼杀任何一方。只有它们互相存在,才能体现民族的友好相处。因此,粤语和普通话都应该共存,它们就是春天里的花朵,记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竞艳方为春。我相信,有它们的存在,广东经济,文化发展将会更为迅猛。

得分:42分
点评:本文基本扣住题目材料,主体部分合符题意,从粤语和普通话的沟通功能进行阐释,提出粤语和普通话应该共存的观点。但文章中心论点表达不够简洁明了,文章写作思路基本为“思想观念、互相沟通、对外接轨”三部分,存在一定的内容交集。文章语言平淡,无特色,论据还不够充实,内容较单薄。

【标杆文7】
推崇多样化文化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丰富多彩,就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掺杂着不同的文化。即使在这许多许多的文化中,总会有一些不良文化,多样化的文化却仍旧在美好、丰富我们的生活。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引起了四面八方人流的涌入,对此也为广东文化的多样化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广东特色的方言——粤语,却引来了无数的争议。因为各地人才的涌入,广东到处在回响着各种各样的乡音。有人认为广东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为的是统一语言。有人认为粤语作为广东“特产”不应该被抹杀,为的是保留广东独有的文化。也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的并存不会引起冲突,为的是保存各自的优点。然而,粤语与普通话的争议到头来还是多样化文化的结果,为了让社会生活丰富起,我认为应推崇多样化文化。
认清不同文化间共性,推崇多样化文化。普通话作为国语,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抗战时期到建国初期,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普通话作为母语,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基础。但却不能因为普通话为母语而必须摒弃其他的语种。粤语虽有异于国语,但还是具有相似之处,甚至还有着普通话所不具备的乐趣。而如果因为一种文化的重要而要消除其他文化,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枯躁无味,甚至会减缓发展的步伐,秦始王的焚书坑儒、清末时期追求的“西化梦”就是很好的例子。唯有将不同的文化巧妙融合,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要推崇多样化文化。
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推崇多样化文化。从古到今,中国人常常只会对自己的文化挑三拣四,而却从不曾重视他们。如今,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软实力的标准,拥有五千年传统的我们亦不甚惜,反而还在纠结哪个文化应该被取代。俗话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若想拥有良好的文化,并不应该全盘否定。而粤语与普通话亦是如此,我们应该弥补他们的不足,完善它们。现在,韩国已经向我国的传统文化伸出了魔爪了,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迷糊下去吗?因此,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推崇多样化文化。
为了社会的丰富生活,为了国家未来发展,推崇多样化文化。

得分:36分
点评:本文内容涉及对粤语与普通话关系的论述,但全文立意中心放在“推崇多样化文化”,显然是偏离了材料含意范围的。无论从标题、中心观点、还是从全文具体论述上看,都侧重于谈对“文化”的看法,立意上有偏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2 08: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