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河南省十所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2-5 21: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河南省十所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黄庭坚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之间的区别,是直觉与法则之间的区别,是“功夫在诗外”与“诗内”的区别。苏轼认为文学写作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加以语言表述的事情。苏轼的这种认识,代表了盛宋的风尚。欧阳修、苏辙也都说,作诗是不能够通过诗法灯传,以法则传授的,而只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方法来加以修炼。这正是以后陆游“功夫在诗外”的别样说法。其实,又何止是盛宋时期,自华夏文明开蒙以还,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从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到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再到苏辙的“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从来就没有人提出可以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所以,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法则,着实使整个诗坛为之震动。因为,他的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

   
内容已隐藏,请关注公众号输入验证码查看

               
验证码 

  

本帖支持关注公众号查看

【无套路  无套路  无套路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发送【修改成公众号设置的关键词】收到验证码 在上面输入点击提交查看即可显示隐藏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0 22: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