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甘肃省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卷及答案(秦安县某中学)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9 2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甘肃秦安县某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检测

[color=]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儒家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阐述“动”与“静”的辩证概念。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着道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组合。他的这一思想观念构成了超越事实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画论运用了哲学精神提出了山水画的要求,确立了诸多山水画大师能善于用哲学精神完成山水画创造。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不仅获得了“平淡天真”,还增添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苍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哲学精神构成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轻墨淡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归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气”是古典哲学概念,《黄帝内经》称:“诸血者皆源于心,诸气者皆源于肺。”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取其意气所到”,倪瓒的“逸气说”,与苏轼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明董其昌受儒、道、禅影响很重,他的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自己所画的山水构图抓住“远”作思考,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尽管山水画能够兼容着各种形态,包括写实与写意、虚拟与表象、直观与寓意,能够观赏自然美景,抒发国土情怀,表现生态环境。尽管随着当下文化的变革,产生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但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需要认真研究的宝贵财富,倘若我们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是一个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自然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 中国历代画论中都大量的渗透着把中国哲学精神作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释。
D. 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2. 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 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 郭熙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 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这些古代先贤理智地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产生了心得思维。
B. 宋代文人画家苏轼、董其昌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 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 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命业副之               副:担任副将       B.间至雁门北口  间:道路中间
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引:退兵           D.即拊膺大恸     拊膺:捶着胸膛
5.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所获倍于人                      B.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D.因指陈家谷曰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相如因持璧却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谋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5分)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8.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1.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所选大题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2.只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儿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儿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洌,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无。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儿说,“她扛了锄头,那锄头比她还高;她说阳光很毒,正好可以晒死刚刚锄下来的杂草;她得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地头,她带了满满一壶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她回来后还得做饭,她坐在很高的凳子上往锅里贴玉米饼,她说她太累了,站不住;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我想帮她做饭,可是我不会,我只能帮她烧火……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儿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儿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模摸男孩儿青色的脑壳。男孩儿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尴尬地笑,收回手。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后来我爹跑了,我们就搬到山上来……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所有人都在背后指指点点……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他跑了……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娘了,不要我了……”
    男孩儿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儿:“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儿仰起脑袋:“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儿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胆战心惊……”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儿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儿:“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儿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儿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儿,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
们,就像家。”男孩儿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儿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儿,为男孩儿的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儿。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儿,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被亲情感动而幡然醒悟的男子形象。
B.“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思念,也传递了一种信念,“娘”相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堂堂正正地回家。
C.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清新朴实又富有诗情画意,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深沉蕴藉,结局具有“含泪的微笑”式的艺术魅力。
D.小说中的“三碗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清洌、甘甜的井水象征着亲情的滋润,一次次带给男子身心的舒适,消除他心内的烦躁、恐惧与孤独。
E.小说的人物对话非常重要,男人与男孩的对话将一个女人的辛苦人生和美好心灵展现出来,而环境描写的前后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题目“一朵一朵的阳光”有什么含义?(6分)
(3)小说在结尾才暗示男人就是男孩儿的父亲,请找出前文相关伏笔。(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未曾露面的“娘”?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当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股热力、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2006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出: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饶先生通过旷远、窎远注、荒远“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饶先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向以来,不论在学术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这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窎远:(距离)遥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B.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C.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D.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为主要依据,还要深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
    E.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2)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6分)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高华治史的特长不在其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其对史料解读时所显露出来的悟性。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D.宋远方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翔实的事例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大会报告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成为花架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跟上。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我国多地出现蔬菜、水果销售缓慢,价格走低,有些农产品价格甚至跌破成本价,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流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莫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定义作品的“深刻”: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造成苦难的原因,才可能写出深刻的苦难,写出真正的悲剧和命运。
    ①只有正视人心中的恶
    ②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动物性的一面
    ③才是真正深刻、真正触及灵魂的
    ④只有正视人类自身个性方面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
    ⑤有一些难以克制的个人欲望
    ⑥正视它们所带来的命运的变迁
A.①④⑥③②⑤    B.①⑤②⑥④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④⑥③②⑤①
16.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    ①   ,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    ②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7.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描述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0字)(4分)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请将你对傅雷家书的感想和思考,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color=]秦安一中高三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D(A这是孔子的哲学思想而非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主张”。B“重要内容”无中生有,原文是指“构成了直接的重要影响”而非组成部分。C是“或多或少”而非“大量”)
2.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精神创作山水画的开创者”表述不当,荆浩是践行者但未必是开创者,原文未提及)
3.D(A应是“心得思维产生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而非“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产生心得思维”。B董其昌是明代人而非宋代人。C以偏概全,这是董其昌的绘画特点而非全部古代山水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共19分)
4. (3分)B(间,从小路)
5. (3分)B(B把;缘由、原因。A均为介词“比”。C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D均为“于是”。)
6. (3分)C(错在“王侁认为杨业有谋反图谋”,王侁猜测杨业有其他的意图。)
7.翻译:⑴ 他二十岁左右追随(侍奉)北汉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因为勇猛而闻名。(“弱冠”“事”“为”“以”各1分)
⑵ 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撤退)。(“制”“缘”“俄”“却”各1分)
(二)(10分)
8.时间顺序。(1分)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1分)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而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星空夜转低垂,时闻在缓缓推移,静夜在慢慢加深。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境界。(分析3分,意近即可)
9.“候”字。(1分)“候”,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1分)“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4分)
(如果答“听”字好,最多给2分)
(三)(6分)
10.(1)虽九死其犹未悔(2)制芰荷以为衣兮(3)隰则有泮(4)举匏樽以相属(5)泣孤舟之嫠妇(6)学而不思则罔
(本小题共6分。一空l分,有错字、别字、漏字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E(3分)、B(2分)、D(1分)
(2)“一朵一朵的阳光”表面上是指在男孩和他娘眼中阳光是一朵一朵的,(2分)实际上“一朵阳光”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2分)只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因亲情而聚集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2分)
(3)①对于初见的男孩儿,男人“专注”地看着;②询问男孩儿是否一人在家时,直接问“你娘呢”;③一听男孩儿说自己生病了,就“关切”询问;④问男孩儿年龄时,脱口而出“七岁了吗”;⑤知道他们原来住村里,所以自然问出“你们怎么不住村子了”。(答出其中一条给2分,答出三条即可给6分)
(4)参考一: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1分)小说的情节围绕男人的三次喝水而展开,刻画了男人由寻亲到知亲再到认亲这一心路历程,在男子的幡然醒悟中结局。(2分)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为塑造男子的形象而服务,文中多次描写阳光,前几次是以炙热阳光的烘烤来衬托逃跑在外的男子不见天日的艰难生活,结尾处则是为了表现男子领悟亲情、决定自首后心灵的坦荡。(3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而男子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主题。(2分)
参考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未曾露面的“娘”。(1分)小说中“娘”虽然一直没有出现,人物形象却在男孩儿和男人的对话中表现得十分鲜明,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独立坚强、善良宽容、重视亲情、心中有爱的美好女子。(2分)小说的标题“一朵一朵的阳光”就是娘对亲情最朴实而美好的解释,表现了“娘”如阳光、如花儿的美好心灵。(2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温暖和爱的力量,正是“娘”对丈夫错误行为的原谅,对亲情永不放弃的执著,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才唤醒了一颗怯懦的心,慰藉了一个流浪的灵魂,“娘”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3分)
    (无论认同谁是主人公,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人物对作品主题的作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答案解析】A项“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程度重;D项“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说法不完全正确;E项“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错误。
【参考答案】(5分) B(3分)、 C(2分)、 A (1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理解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每点2分。
【参考答案】(6分)①18岁完成了父亲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各地方志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29岁写下《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
③提出“三重证据法”,最终扩充为“五重证据法”,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行文结构与文段作用两方面入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6分)  
①从绘画等学术角度评价饶宗颐在当代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②为下文对饶宗颐取得成就的叙述作了铺垫。
③照应题目,表达了对饶宗颐的高度赞扬之情。(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
【答案解析】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参考答案】(8分)
观点一:“推陈出新”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
①饶宗颐针对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指出传统“三远”的不足,并提出了新“三远”的艺术理论;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
②只有推陈出新,保持独立精神,才能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取得成功。
观点二:“涉猎广泛”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
①饶宗颐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的相关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
②只有涉猎广泛,视野广阔,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功。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 B(不合语境。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3分)
14.【答案】B【解析】A项前后矛盾,“少数”和“普遍”矛盾;C项成分残缺,可在“走低”后加“的现象”;D项搭配不当,可在“竞争”后加“的激烈。(3分)
15.【答案】D
【解析】做这道连贯题有一个很明显的突破口,根据标点符号,可以看出最后一个空和后面句子是一个整体,后面有“才可能”这样的词语,可判定最后一个空应该有“只有”这样的词语,而所给的六句话中,只有①④符合,所以就可断定应该选D。(3分)
16.【答案】①全国有不少城市欲斥资重建古城。②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
【解析】第一个空主要根据上文的“仿古”和下文的各地花大钱来“复古”这些信息来填,后面是举出的例子,所以所写内容应该从全国的层面上来说;第二个空既是对前面信息的仿写,也是“仿古”的理解和后面信息的衔接,填写的内容应该突出“文化资源的发展”。(5分)
17.【答案】画面内容——一位酒后驾驶者,因肇事被送往医院救护,头裹绷带,神志不清,当医护为他诊疗时,还醉眼朦胧,“意犹未尽”地要求医护:小姐,给——俺上瓶高度的(酒)。让医护张口结舌。(4分)
寓意——讽刺酒驾者丑态百出,告诫人们: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解析】漫画内容是反映酒后驾驶酿成车祸的现象,司机虽已多处受伤,但依旧沉浸在醉意之中,仍向护士要高度酒。这则漫画告诉我们饮酒开车容易出车祸,提醒司机们开车不饮酒,珍惜生命。(2分)
七、写作(60分)
立意角度之一:豁达面对人生的波澜起伏,宠辱不惊,处之泰然,在曲折的生活中磨炼意志品质。
立意角度之二:万事皆有度,适合为好,过犹不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往往放纵自己的内心,不能把持好一个度量,也没有足够准确的人生定位和方向。
立意角度之三:若想驱除内心的黑暗,必须向往光明,追求高尚。
(具体评分参见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隆,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 18: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