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海南省琼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8 2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海南省琼海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 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D. 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B. 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 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B.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C. 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             绝:断绝、隔绝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损:裁减
C、后还到扬州更募              募:募捐
D、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      典:执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的一组是(  )(3分)
①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②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③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             ④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⑤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⑥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在济南为官时,开始割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但这样就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他怕由此给家族招来灾祸,只好托病还乡。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决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后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5分)
译文:
(2)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分)
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漠孤烟直,              。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上下天光,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范仲淹《岳阳楼记》)

                       

[color=]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灵岩寺的月光
①宴会结束,已是晚上八时多。我浑身酒气,走出宾馆大门,这是在哪里?我突然记起来了,这是在灵岩寺景区。我抬头望去,夜空是那么深远,还有一种耀眼的光亮,啊——群峰上面已经无声无息地升起了一轮明月。明月似乎离我特别近,它的外形那样圆润,那样鲜亮,银辉灿灿。月光如同一股清流淋遍了我的全身,我清醒过来了。
②我凝视着这轮月亮,被它镇住了。我大口大口吸着这冬季里依然带有松柏香的清凉空气,如同在水下憋了大半天,终于冒出水面,长长地吸进一口气,有一种庆幸感。我痴痴地看着这轮明月,我的心开始慢慢地沉静起来,近乎柔软的润湿的一种东西漫上来。
③那是在小时候,随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的朦胧,月亮悄悄走上了村头的树梢。山模糊了,路模糊了,夜幕下的田野特别静谧,柔滑而有质感,月光下我们尽情嬉戏,整个身心都在自由地飞翔;还是在月光下,那是我随父亲在海上的一次捕鱼。到处是黑黝黝的海水与阴沉沉的浪头,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令我大气不敢出。这时,一轮纯净又清澄的月亮从海底浮出,视野之内翻开的浪涛全变成硕大的银色莲花,那份欣喜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又想起我的军旅生涯,想起月亮与我为伴、陪我站岗的那些夜晚,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月光似乎是雪白的,我手握钢枪,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边关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自豪感。
④这一切都化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记忆了。此时,我在仰望着月亮,月亮似乎也在俯瞰着我。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能够从自然界领悟到喜悦、感知到乐趣了?我们什么时候忘却了这美丽的月亮?
⑤现代城里人很少看到月亮的客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气里的尘埃密度增大,由水泥块组成的楼房也一年高过一年,“光亮工程”也极大地增强了亮度,而月亮和星星在尘世里的就显得暗淡了。说城里孩子不认识月亮了,可能有点儿夸张。不过,有天晚上,我就听到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在惊喜地大喊,原因是他们发现了星星与月亮。这是由人们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催生的。我们生活里充满了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力……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布满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那些崇高的追求、自由的心境、伟大的心灵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难以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我们的精神被水泥块压抑了。古往今来的哲人无不强调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才是快乐之源。我们为何失去了这个快乐的本源?我们什么时候忘记了祖训?我们何时才能静静地欣赏月光,觅到一份心灵上的安宁?
⑥我每次走进灵岩寺,都有一种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感觉,那种庄严感、神秘感,以及给我的惊奇总令我肃然起敬,给了我参悟生命的启示。这里的一切现在都已经融进月色里,俗人的眼睛看不到了。月下的禅师应该还在继续讲着经文,在讲宇宙万物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的道理,在讲着要将人类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宏愿。大殿里的那尊弥勒佛,依然在笑着天下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了。
⑦月光下的灵岩寺更加莫测了,灵岩寺的月光也更加明亮更加幽深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灵岩寺中看月亮,与记忆中往昔看月亮,其感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B、无论是捕鱼,还是站岗,“我”都受益于月亮,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了月亮。
C、现在人们很少去看月亮,主要是因为高大的楼房、浑浊的空气、耀眼的灯光遮盖了它。
D、作者概叹古往今来的很多人,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已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
E、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写景叙事文笔细腻,议论切中时弊,抒情直面人生,体现了作者对心灵上安宁的向往与追求。
(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为什么“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6分)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请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本文的标题是“灵岩寺的月亮”,有人说中心词“月亮”在文章中不仅起到线索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⑥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⑨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 。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分)
答: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答: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表面上看,“傍洋品牌”是国内乳业的无奈之举,而实质上,却是国内乳业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B.很多香港明星只有中学学历,却创造了娱乐和商业神话,令大陆很多手握大学甚至研究生文凭的明星望其项背。
C.朴实的莫言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谦逊赢得了大众对他的敬重。他的微博中,满是热心粉丝的溢美之词。
D.大地经过栉风沐雨的洗礼,会散发出泥土的芬香,我那被泪水洗礼过的脸庞,亦会绽放出别样的色彩。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2年1月初,我国南方一直因低温雨雪天气的困扰,尤其是广西、云南等地,还出现了冻雨的天气,这对当地的交通和供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许多国家或组织借口环保为名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加强生态环保,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C、在房地产调控已成常态化的现在,房地产行业应着力于实现产品、融资方式、公司治理结构及营销方式这四个层面的转型。
D、2012年6月,海南省开始集中整治“庸懒散贪”问题的活动,要求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大力弘扬良好风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              ,             ,             ,
,              。蝉亦是禅。
①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之族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⑤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④⑤⑥②①  D、③①④②⑥⑤
16、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6分)
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17、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想象练习”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5分)
①想象练习不进行真正的实践练习,而是把想要掌握的技能或运动场面等在脑海中反复地呈现。
②它可以保证比赛时发挥出较高的水平。
③这种训练可以稳定和改善技能,并能防止技能下降。
④想象练习是一种练习方法。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剑桥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而剑桥并没有把这里改建成一个收费参观景点。这里现在仍旧是学生宿舍,唯一不同的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学生们都以能入住这个设施陈旧且并不舒适的百年老屋为荣。这里也是每年入校的新生和众多游客必来瞻仰之地。房屋的修缮由政府长期拨款。
材料二:作家莫言“获奖”后,来“朝拜”的各色人等涌到他老家山东高密平安庄这个昔日的宁静小村。为能沾一沾“灵气”,踏平了莫家大院,拔光了院子里的萝卜,莫言旧居旁的破屋被高价出租,众多手持罗盘的风水师也煞有其事地来此观察“龙脉”……小小的平安庄,已成了不少人的“发财圣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  A(曲解文意,根据文中第一段“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推断A选项“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有误,应该是晚唐之前。)
2、  A(或然变必然,原文“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只是推测,而非既成事实“曾在南京演出过”。)
3、  B(无中生有,从原文来看,李德裕的文章并未记载的当时的“杂剧盛况”。)
4. C(募:招募,即招募兵丁)
5、D(句①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兵权,“有不逊之志”,实在是安定国家、自身免祸之必需;句③表白自己以周公为榜样,不会有不逊之志;句④旨在说明自己位极人臣,更不会有不逊之志。而句②写其受挫后隐居家乡时的读书射猎生活,句⑤回忆自己在济南奋斗的历史,句⑥夸耀自己的功劳;均与“不逊之志”无关。)
6、D(犯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根据第6段“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可知,曹操不肯放弃兵权,除了担心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谋害、“既为子孙计”外,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7、(1)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纪相等罢了。(“图之”“却去”“清”“同岁”各1分,大意1分)
(2)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就会意气骄盛,就要与强敌抗争,或许会又成为祸患的开始。(“然”“盛”“倘”“更”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或许会又成为祸患的开始。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著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呢!
我这样诚心诚意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著想。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8.(5分)方面:颜色或色泽、形态或神韵(2分)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3分)
9.(6分)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3分)从而侧面烘托海棠的美;(1分)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2分)
附郑谷《海棠》诗鉴赏: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春风仿佛着意吹来一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染红她,打扮她。难怪惹得诗人郑谷为之销魂,禁不住要携酒对赏,赋诗称赞了。
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此时此刻,诗人惊讶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人们知道,海棠未放时呈深红色,开后现淡红色,它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唐人誉之为“花中神仙”。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末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前人谓“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正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色。
10、略
11、(1)AE(B项,由原文第⑤自然段可知“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了月亮”说法有误。C项,由原文可知,选项所表述的原因是次要的,其主要原因是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使人们无暇区看月亮。D项,由原文可知,作者只是慨叹“现代城里人”已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
(2)①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无忧无虑;(1分)②捕鱼时的“我”,对月亮充满了感激,因为月亮帮“我”战胜了孤独与无助;(1分)③站岗放哨时的“我”,在月光下充满了自豪感;(1分)④现在的“我”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心中充满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所以,“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3分)。
(3)排比(2分):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1分)表达效果:①三个分句,语意上逐层深入,形成较强的说服力(1分);②句式整齐,层层递进,感情强烈(1分);③表意丰富,涵盖了时间、心情、神思这三个层面(1分)。
反问(2分):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1分)表达效果:①表达了与反问句表面意思相反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1分);②陈述句表达的语意平淡,而反问句加重了语意;(1分)③更加突出了“谁都没有时间”的意味(1分)。(只要答其中1点即可)
(4)①引出话题:文章一开始写正是“月亮”引发了作者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2分)②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借助于“月亮”展开的;具体分析……(3分)③作者通过看“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中心思想与“月亮”分不开;具体分析……(3分)
12、(1)BE(答 B 给3分,答E给 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C梁并非过谦之辞;D心理描写说法不当;A激发学生并非陈有意为之)
(2)①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每点2分)
(3)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⑥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任意写出3点得全分)
(4)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2分)
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1分)
启示:以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3、A(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B项多用于否定式。C项褒贬误用。D项对象误用。)
14、C(A项,搭配不当,应将“因”改为“受”。B项,句式杂糅,“借口”与“以……为名”两种结构杂糅。D项,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廉洁自律”后加上“的规定”。)
15、D(③承接首句的“高洁”,将蝉喻为“隐士”。 ①描写了“隐士”的生活特点,突出其“高洁”。 ④与②再回应首句的“晨间听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⑥和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
16、(1)尊重自由(自由表达)(2)开放宽容(3)坚持操守(理想)(4)坚持原则(原创思考)(答全6分,注意概括词语要准确)
17、想象练习是一种不进行真正的实践练习,而是把想要掌握的技能或运动场面等在脑海中反复地呈现以稳定和改善技能,防止技能下降,保证比赛时发挥出较高水平的练习方法。(5分)
18、略。按照高考标准赋分。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写的是有关“名人”和“文化”的社会现象,而又与“金钱”密切相关。
就第一则材料,可以写“名人或博物馆、展览馆的免费开放独秀鄂生成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远比卖门票的意义大得多”“文化不能只认钱”。
就第二则材料,可以写“人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需要创造整体教育环境”“正确发挥名人效应”,对比两则材料对待名人故居的态度,体现了人的素质、文化修养、思想觉悟的区别。谋求和平与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人。如果没有文化素养,崛起只能是一句空话。还可以立意为:加强引导,让名人发挥“正能量”;不要盲目追捧“名人”;“名人热”应走向理性;经济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