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7 2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古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而且,二者往往同现,体现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献或同一时段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本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而且,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陆宗达先生对《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说起。 齐师败绩。(《左传&庄公十年》) 楚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年》) 一般解释“败绩”就是溃败、大败。那么,大败为什么叫“败绩”呢?《左传&庄公十一年》解释它的意义说:“凡师……大败曰败绩。”(晋)杜预注:“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

   
内容已隐藏,请关注公众号输入验证码查看

               
验证码 

  

本帖支持关注公众号查看

【无套路  无套路  无套路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发送【修改成公众号设置的关键词】收到验证码 在上面输入点击提交查看即可显示隐藏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0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