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4 21: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2013届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color=]语 文  试  题

[color=]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 而不登大雅之堂。《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 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节选自《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有删改。)
1.关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抬高了小说地位,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开端。
B.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成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C.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发表《狂人日记》等“格式特别”的小说,最终标志着现代小说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D.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2.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D.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而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他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称为稗官,因而直到明清两代中国古代小说一直被视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可见小说在西方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文体,而并非不登大雅之堂的“闲书”。
C.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 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
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不恰当的。是否使用白话并不是衡量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岂能素贤哉        素:本来
B.或艰而后通          通:通晓
C.此所谓天人之理      理:理数
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    周:周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孰能至哉             其皆出于此乎
B.违俗则多穷             金就砺则利
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其母贤而知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途的逆顺祸福感到奇怪。
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
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
(2)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辽宁鞍山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语文质量调查试卷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①动四愁②。
[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②四愁:“四愁诗 ”的省称,张衡著,后泛指愁思。
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分)
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0.名句名篇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2)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
(3)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⑦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⑧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1.作者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证据证明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2.文章第四段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13.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14.面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绪?故乡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赝品/梦魇    滂沱/磅礴    调羹/调控
B.追溯/塑料    篆书/椽子    店铺/铺张
C.蹩脚/别扭    怆然/创伤    拒载/刊载
D.拜谒/枯竭    盘踞/据点    屏蔽/屏气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医院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B.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1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2012美网女单首轮比赛中,李娜以2比0的比分战胜英国小将沃特森,进而结束连续两年止步美网首轮的尴尬局面。
B.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C.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D.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恶化,呈现一发不可收的态势。一旦叙利亚政权发生更迭,整个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都将发生变化。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排序是:         (填序号)(4分)
马远的山水画布局巧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19.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5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20.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80字左右。(6分)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一部讲述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的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上映。“学雷锋日”也成为一个很热的话题。遗憾的是,这部《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日上映竟然出现了几乎“零票房”的尴尬局面。
(2013年3月6日《扬子晚报》)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用,若无,成何面目?”
上述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请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辽宁鞍山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语文质量调查试卷及答案
                                       
                                       
                       

[color=]2013届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color=]语文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B       6.C
7.(1)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渐”“劝”“勉”“不齿”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弛废,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修”“废”“其”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8.(4分)“开”以动写静(1分),形象地表现了一夜春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1分)。“卷”字运用了拟物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1分)。(“卷”字答成以动写静亦可。)
9.(4分)漂泊在外的感伤、愁情(1分)。前三联以乐景写哀(或反衬),夜雨过后,江面开阔,雾卷山晴,风恬浪收,江花欲燃,绿树映水,山鸟曼舞,如此明丽活泼的景象让诗人倍觉漂泊之愁(2分);尾联以“伤千里”“动四愁”直抒胸臆,更加鲜明地表达了羁旅之苦(1分)。
10.(1)思而不学则殆  (2)孤舟一系故园心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一一风荷举  (5)齐彭殇为妄作  (6)落霞与孤鹜齐飞
11.(4分)作者生活过的村庄及其一切事物是“今生今世的证据”。(2分)这些证据证明了“我”曾经在那儿生活过。(2分)
12.(6分)(1)连续使用七个问句,突出了“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3分)(2)抓住生活细节,描写细腻。如对“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照耀着自家院子的月光等,进行描摹,以此证明”我“曾经在那儿生活过。(3分)
13.(6分)(1)对于今天仍在故乡生活的人来说,我在故乡的感受过的快乐、孤独、惊恐、激动等内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3分)(2)对于我来说,这一切是有意义的。(3分)
14.(8分)第一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不懂得珍惜的懊悔与对故乡即将消逝的怅惘、伤感之情。(3分)
第二问:(1)故乡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能证明我们走过的人生历程,是今生今世的证据。(2分)(2)寻根是人的天性,故乡是我们的根,让我们有了归属感。忽视、否定了故乡的事物,或当故乡不复存在时,会对自己的生命印记产生怀疑,感到迷茫。(3分)
15.C (A.yàn / yǎn  pāng /páng  tiáo /tiáo;B.sù  zhuàn /chuán pù /pū;C.bié /biè chuàng /chuāng zài /zǎi;D.yè /jié  jù píng /bǐng)
16.A (B.“吸引……关注”,搭配不当;C.“强弱”和“提高”,一面对两面;D.中途易辙,首句未完,另造一句。)
17.B (B项“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A项“进而”表示更进一步;此处应该用“从而”,连接上问的原因、方法和下文的结果、目的。C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让人满意,望文生义。D项“一发不可收”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易与“一发而不可收拾”混淆,前者含褒义,后者往往含贬义,此处应改为“一发不可收拾”。)
18.(4分)③①②⑤④⑥(排序有错,不得分)
解析: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
19.(5分)先秦诸子散文说理生动形象。(“先秦诸子散文”2分,“说理生动形象”3分。)
20.(6分)要点示例:(1)雷锋精神文明不能用一部电影的票房来证实或证伪。雷锋主题电影的遇冷,与公众的雷锋意识并无直接的关联,视之为雷锋影响力的淡化并不合适。(2)雷锋精神的学习应该是长期的如此一暴十寒的“集中学习”本身就违背了精神的本意,将原本的高尚变得简单功利了。(3)从影片制作而言,此类影片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应该多下点制作功夫,多点艺术创新,而不是单凭主题优势。否则既浪费金钱,又让“雷锋精神”陷入不该有的窘境。
21.参见2012年高考阅卷作文评分标准。

[color=]参考译文:

我读《周礼》读到教导百姓、兴办学校、选取贤才、命选士人的方法,没有不停下来叹息的,我忍为夏商周三朝,士人难道是本来就贤德的吗?当王道施行,(好的)习俗形成,学校里教导仁义礼乐,家庭里做到孝顺长辈、爱护后辈、尊敬兄长、关爱幼弟,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照)这形势就不得不向善了,难道一定是生下来就知道贤德吗?到了后世,道德缺失、教育荒废,卑鄙虚伪的风俗形成,又丢弃了教导培养的方法,至于赏赐官爵俸禄或罢黜羞辱的方法,又因为丢失了标准,而不足以起到劝勉或震慑(众人)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自行向善,卓越突出而没有迷失自我,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知道贤德,上天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聪慧),难道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凡是人们所称道的贤德之人,远比夏、商、周三代的士人可贵。所以说,贤善的人特别少。很庆幸有这样的人,却往往饥寒交迫,生活困顿潦倒,自顾不暇,这其中的幸运者,也许会在历史艰苦困顿之后显达亨通。
贤德的人难道一定会历经困顿艰难吗?大概因为(他们)高于世人就难以合群,违背世俗就会多遭困顿,这也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啊。哎,(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废弛,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上天不是不喜欢赋予人们贤善的品德,(只是)上天(的力量)战胜不了人为的力量,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吗?这里所说的天时人事的理数,就在《易经》否极泰来、此长彼消的卦象中。能够理解这个道理,那么(对于)自古以来显圣之人的穷困与通达、祸患与福泽,就都可以通晓而不会感到奇怪了。
张秀才住在青州,他的母亲贤惠并且知书达礼,有三个儿子,其中的两个夭亡了,只有张秀才最贤善,在乡间以躬行仁义出名,而且十分好学,努力钻研古文,可以称得上卓越突出而不会迷失自我的人。今年应举进士,却被有关部门淘汰了,他的母亲老了,可家境贫寒,无法奉养母亲,真称得上困顿而且艰难了。哎,以我的能力,没法周济帮助他,而他又特别喜欢《易经》,经常和我讨论其中的问题。如果她这次回青州能够完成未竟的事业,那么天命的理数、人事的变化、逆顺祸福,就不会扰乱他的内心了。虽然这样说,但是像张秀才这样的人,难道就一定会穷困下去吗?哪里知道他不会在经历困顿之后显达亨通呢?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作此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辽宁鞍山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语文质量调查试卷及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