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5465|回复: 0

35岁真的是程序员逃不掉的魔咒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3-12 04: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不要“妖魔化”35 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程序员的 35 岁魔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35 岁变成了一个很“残酷”的年龄。35 岁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后浪拍打在沙滩上,连浪花都不剩。
中年危机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对程序员这个群体来说,35 岁的危机感似乎格外重一些。
至于这个局面的形成原因,有不少人归结到体力、家庭、学习能力、性价比之类的。
程序员的青春真的有那么短吗?
我只想说,
还真不是,很多编程语言都是程序员在35岁之后开发的。
James Gosling 创造 Java 的时候已经 40 岁,Python 是 Guido van Rossum 在 35 岁时创造的,66 岁的 Ken Thompson 和 53 岁的 Rob Pike 共同发明了 Go 语言…
而且,在 30 多岁这个阶段的技术人员,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是最强的。
我跌跌撞撞做了这么些年,客观点说,少年老成多智的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逐渐成长,30 岁都还嫌不够稳重,要真 30 以后都面临被淘汰,那我身边 30 多岁的程序员不少呢,都不干了吗?
其实,是很多人都在制造焦虑,贩卖焦虑。
越临近 35 岁,焦虑感越发强烈起来。打开不少社交平台的相关话题页,你很容易被各种忧心忡忡的情绪所感染,35+ 程序员懊恼失业,就连 20+ 的年轻人也开始担忧未来会失业……
接触到的几位 35+ 技术人坦言,自己曾因为年龄的问题而感到焦虑。
-- 我产生过年龄上的焦虑,首先觉得自己没有财务自由,也不是老板,随时会面临各种选择,跟年轻时的状态确实不一样了。
当到 35 岁时,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和更年轻的同学间有些不同。身体的能力没有以前充沛了,感觉没以前那么能熬夜了,学习新事物的速度也慢了一些,可能需要更规律的管理时间以保持充沛精力投入工作。
尤其当我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后,需要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更多了,一开始觉得有转变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有点慌的。--
就像懂得所有道理却还是过不好生活。中年焦虑“魔幻”之处在于当你置身其中时,你明知道它是正常现象,却很难逃离负面情绪的“手掌心”。而这个时候,就越不能做情绪的奴隶,得尽快调整好心态,以防沉浸其中。
毕竟低龄的程序员,技术能独当一面的还是少数。
就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今年不少朋友都焦虑得不行,有一些眼瞅着要到30岁,也在职场上出现了瓶颈,还有一些面临“被降薪”,想赶紧跳槽却一直没有好的机会。
其实越是在这样不确定的大环境下,越是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武装自己,优秀的程序员是不吃青春饭的。他们在什么年龄都会持续学习,保持开放,超越自己。
-- “其实中年危机时刻伴随着我,但我觉得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剩下就看运气了,尽人事听天命。我觉得大部分普通人过着一天天”推着车轮子“往前走的生活,顾虑太多反而徒增压力,还是多关注一些眼前得到的东西最实际”,赵可的乐观心态里透着点“佛系”。
Juicedata 合伙人苏锐今年 38 岁,他很庆幸自己现在的心态和 20 多岁时差不多。走出短暂的焦虑期后,苏锐意识到,年龄沉淀下的经验果实对他走上创业之路大有裨益 — 对人的理解、对事物运行规律的体悟比 20 多岁清晰多了。
“干的活儿我挺喜欢的,还能挣钱,工资拿的还不低,为什么要焦虑呢”,从业 20 多年的程序员任从文(化名)是个天生的乐天派。
“我从来没有产生过年龄焦虑。因为我坚信技术是有价值的,随着时间的积累,技术掌握的越纯熟,越有价值。在我从业的十几年里,我尽量使自己朝着一个能够有积累的方向走”,Juicedata 创始人 &CEO 刘洪清十分笃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5 岁不转管理“混吃等死”?
“我没焦虑过,因为我在 35 岁之前就转型管理了”,70 后技术人陈岳(化名)自 2006 年开始转做架构师,兼做技术研究。在陈岳看来,较早转型让他“跳”过了 35 岁这道槛。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去哪了?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很多人会选择在 35 岁的当口转型以渡过中年危机。
一般来说,35+ 程序员的职业路径主要有三个大方向:技术专家、技术管理、跨行业就业(非技术向)。
转做技术管理,大多数程序员都会走上这条路。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程序员都适合做管理。
二者在思维和工作性质上有很大不同,程序员主要与机器打交道,通过程序驱动机器运作、服务,做管理多和人打交道,得擅长对技术方向做把握、协调、判断、决策。
从技术到技术管理,要跨过的“坎”不少。
“35 岁不转管理就‘混吃等死’”,很多程序员觉得到了 35 岁、40 岁,再不转管理就来不及了。
对此,苏锐认为这一说法不成立。“多大年纪都可以转管理,转管理岗是一个挺大的角色转换,工作的重点会从自己产出变成支持团队去产出,需要对团队的成员、团队与团队之间提供支持,做桥梁。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与年龄无关,而与你是否愿意去做,是否擅长去做有关。”
现实情况下,技术管理岗位相比普通程序员岗位要少得多,所有人都去做高管显然不切实际,市场空间小且需要在技术和管理能力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程序员到了 35+ 还在一线写代码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实际上,如果热爱技术工作,就算到了 35 岁不转管理,坚守在一线岗位也未必就发展不好。
到底要不要转型,当你做决定的时候,可以先思考下这两个问题,一是想转到什么岗位及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该岗位所需的技能;第二,是否热爱这个行业,并愿意始终在这个行业学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何打破 35 岁定律?
35 岁定律就像一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不落的状态最“折磨”人。但时间永在流逝,没有人能避免 35 岁的来临。
如果一个程序员随着年龄的成长,每天还只是在重复做着基础工作,那么当 35 岁来临时,危机大概率也会找上门。
对抗 35 岁危机,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对自己有清晰的人生定位,“你在 35 岁之前最好想明白,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能创造奇迹”。
如果真的热爱技术,希望在技术领域长期发展下去,就要持续学习,以让自己在技术上有积累,有系统化的理解和认知。如果有志向转型管理,那也要做相应的准备,注意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而对于那些觉得干这行不是特别突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普通程序员来说,提早准备 Plan B ,探索第二职业,谋求合适的时机转型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总之,无论是继续坚守技术道路还是转型,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志趣是最重要的,也都少不了持续学习,方能打破 35 岁悖论。商业世界瞬息万变,必须紧跟脚步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克服 35 岁现象,除了个人努力突破职业瓶颈外,还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所以请不要“妖魔化”35 岁。
35岁的你依然年轻,或许你会有这个年龄的家庭压力,但是请不要焦虑,坚持去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你努力认真的样子真的很耀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7 02: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