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02527|回复: 0

那些藏身天猫“双11”背后的年轻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20 07: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蛮驴”穿梭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碧蓝如洗的天空下,它们时而逡巡独行,时而匆匆交汇,相互礼貌避让,擦肩而过。它们像是一群黑白相间的毛驴儿,负重前行,劳怨无悔。这是它们的奇幻之旅。
“小蛮驴”是从10月30日开始出现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它们的使命是“双11”期间在浙江大学打造全球首个纯机器人送货点位,由机器人承担浙大菜鸟驿站3万多件包裹的送货上门服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月1日早上9点开始,22头“小蛮驴”兵分16路,向27栋楼派送包裹。用户只需在线预约送货,机器人从出发到送达不超过10分钟。
“小蛮驴”的出现引发了浙大师生们的兴致,他们在内网和微信朋友圈中讨论这些移动的小怪物。以前紫金港也出现过类似的小怪物,叫小G。2017年“双11”,小G就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试点过无人送货。
“小蛮驴”有很多父亲,有陈俊波(哥德),有阿里巴巴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还有实验室的“90后”工程师惊雷(姚宏翔),以及几百位与惊雷同行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藏身在天猫“双11”背后,却突如其来般改变着每一年的天猫“双11”。在阿里巴巴,惊雷这样的年轻人不知凡几,他们有的干着“小二”,有的做着“码农”,有的奔走于市场,有的相忘于江湖。
他们藏身于天猫“双11”背后。他们改变着“双11”。
达摩院惊雷
2015年底,当时还在菜鸟团队的工程师哥德(陈俊波)突然萌生了个念头,他想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应用到物流配送。
“我们要创造一个完全自主的机器人,然后跑,就是非常差异化构成的环境,室内室外都跑,电梯能乘坐,最终把它送到员工的工位上。这样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提出来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CTO,也不是特别有底说,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成。”
就在哥德奇思妙想的时候,菜鸟成立了“E.T.物流实验室”,目标是研发物流前沿科技产品,追求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物流生产方式。
哥德的小组并入到了“E.T.物流实验室”,他们一边负责日常工作,一边搞着物流机器人小G的研发。起初,他们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就在工位旁边,堆了一大堆硬件相关的设备。他们也在工位附近就地焊接和组装。有了一个雏形之后,他们会外出找地方做最终的组装、装配和测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初代小G养成时,整个系统、流程,甚至算法还没有配套得那么好,经常会出现一些bug。有一次哥德他们没有给小G下达任何指令,小G就自动往外走。工程师们用了一段时间摸透机器人的脾气,掌握控制和调度它的方法。
2016年“双11”的时候,小G开始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门口转来转去。2017年的小G,已经可以将包裹送到阿里员工的工位上。在一些大学校园,也出现了小G送货的身影。
201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了一次业务架构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与“E.T.物流实验室”两个团队合并。惊雷说,这是两批人“胜利会师”。
惊雷在这场“胜利会师”前三个月加入了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他生于1991年,清华大学本科直博,被阿里校招,是有名的“阿里星”。
“阿里星计划”起源于2011年,其宗旨是吸引最年轻最顶级的技术人才。他们都是校招生中最出类拔萃之辈,要经过严苛的评估与面试。
惊雷在清华学的是航天航空专业,博士课题是机器人方向。他喜欢做产品,“把一个东西做到落地,转化成一个服务于大众,给社会产生价值的一个产品”。2018年的时候,很多大厂给了他offer(录用通知),他选择了阿里。“阿里的整体氛围更加活泼一些,感觉更扁平,能有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让我去发挥。”
他一来,就赶上大动作。连续几年专注底层技术研发的自动驾驶实验室,宣布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all in“小蛮驴”,在末端物流赛道,一年时间出成果。2020年9月17日,阿里巴巴发布了“小蛮驴”,首款物流解决方案机器人。行癫(张建锋,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说,“小蛮驴”是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场景融合的产品,其本质是搭建了一个新的“智能机器人平台”来解决物流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透过一整年的迷雾,惊雷看到,“小蛮驴”是那场“胜利会师”的直接目标,也看到了阿里巴巴在智能机器人赛道上的野心。“小蛮驴”发布的时候,阿里巴巴就已注册成立了小蛮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机器人的研发和量产落地。
11月初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就这样变成了“小蛮驴”大规模量产落地的一场压力测试。
在“小蛮驴”开发团队,哥德是控制规划和仿真团队的负责人,惊雷也是哥德团队成员,他所在的小组则负责机器人的决策规划控制——相当于小蛮驴的“大脑”,指挥车怎么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蛮驴”的开发很顺利,除了走过一小段弯路之外。最初的时候,考虑到校园与社区的复杂路况,“小蛮驴”开发团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通过性”上,希望自己的机器人可以在任何场景下继续前进。2020年年初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是做自动驾驶的,如果只考虑“通过性”指标,他们就偏离了“无人车”的定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于无人车这种新兴事物来说,在路上驾驶的时候,它的行为需要是可预期的。比如这个车在路上开的时候,可能开得七拐八拐,它还能往前开,但它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它的智能性是不够的。”惊雷说。
整个开发团队在龙章大厦进行了一场大讨论,王刚最终确定了两个基本技术方向——通过性、智能性。“我们经过思想上的革新,在整体算法的开发上就会把这两个因素同时列为我们的指标,同步关注这两个因素之后,我们再开发出来的产品,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提升,这样才真正做出一辆驾驶的行为很自然的无人车。”
“小蛮驴”是小G的升级,技术上真正达到了量产水平。在基础技能之外,工程师们甚至为小蛮驴设计了一些“花里胡哨”的能力,譬如漂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漂移不会很快成为“小蛮驴”的基本能力,而是它的储备技术,The Next。当它拥有了末端物流车的所有能力之后,漂移才可能成为“小蛮驴”技术秀。
浙大紫金港校区的22头“小蛮驴”还在爬坡,仓溢东苑社区的两头“小蛮驴”也在苦干。现场的监测、回传的数据,都让惊雷他们对“小蛮驴”的量产和“蛮二代”的开发充满了期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对这样一个过程感到很兴奋。”
今年9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逍遥子)对百阿新人们说:“更重要的是永远看What’s The Next,为明天去投资、为未来去孵化。所谓孵化是什么?在阿里有没有创新机会,能不能做一些创新,我们永远为未来进行成建制的业务和技术结合的创新,每过几年就有这样一些小东西慢慢冒出头来。”
“今天我们达摩院的建设、平头哥的建设,整个阿里技术体系建设、阿里云技术建设,都在说明这一点,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核心技术去投入,我们认为核心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
张勇说的这种创新,正是惊雷这些年轻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活力。他们不只想要在技术上突破,更像成为改变者和创造者,将自己的研发“转化成一个服务于大众,给社会产生价值的一个产品”。
主播身后的衣凡
那句“核心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后面,还有一句——“但是最终技术要面向市场,要获得客户认可,还是要伴随着商业创新、产品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体验的服务。”
衣凡(毛一凡)用行动回应了张勇。这位今年一月份新加入淘宝直播业务团队的小姑娘,在这个阿里巴巴核心商业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业务中,重构了内容电商的数据产品体系,帮助新主播、中小商家在这个新赛道快速起跑。
2019年天猫“双11”,直播成为了最大的亮点。今年的天猫“双11”,直播成为了强大的“生产力”。淘宝天猫总裁蒋凡说,今年双11吸引近8亿消费者,近3亿看了直播。
在淘宝直播这个迅速生长的新生态里边,衣凡所关注的是中小主播,以及那些闲暇时打算以直播带带货、吸引下客户的淘宝店主们。他们大部分是直播“小白”,也有专业的主播,迫切想一展身手。
衣凡2017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干了两年后跳槽到了淘宝直播。
她此前做的就是数据产品,以帮助公司进行精细化运营,到了淘宝直播,依旧在做数据产品,帮助淘宝直播生态里的主播、商家、代运营机构们分析效果、提升效率。
十个月的时间,衣凡做了两件事,一是设计实时直播中便捷易用的“智能数据场控”,二是搭建直播的“数据诊断中心”,用数据产品帮助中小主播和初涉淘宝直播的商家探索成长的快速通道。
“智能数据场控”更直白来说,就是一个智能化的直播模板。在淘宝直播生态中,存在大量中小主播和直播店家。他们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没有能力通过数据技术提升效率。衣凡觉得,这些人才是直播生态的草原,他们的门槛应该进一步降低,并基于不同类型的直播互动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数据场控”,为每一名主播在直播中配备一名“数据分析师”。
例如对于新主播的直播间,可以通过还原线下门店的导购场景,引导主播对同时在线的观众进行一对一服务;而热门商家和主播的直播间,一般提前策划好直播脚本,根据实时的用户评论、商品销售情况,穿插互动玩法、调整商品讲解节奏,此时“智能数据场控”则要通过实时的流量波动、评论聚类、商品加购点击情况,及时反馈直播间内的潜在消费意图,引导主播和助理及时使用相应的运营工具做好承接和转化,例如引导分享、关注卡片、发送红包、商品秒杀、广告投放等。
“从理解业务过程,到用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建立指标体系,之后才开始真正的产品方案设计。方案产出后,会召集开发资源进行需求评审,在开发过程中保证产品如期上线。之后需要和每条产品线相关的运营同学配合,进行产品宣导,”衣凡说,“这是一场跨团队长周期的协作。”
数据是一个枯燥的东西,但衣凡却乐在其中。这是她的专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学与互联网在用户洞察上有着天然的关联。数据形成的图表与曲线,能够让她看到趋势,更重要的是,让她可以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衣凡说,数据产品在设计时经常面临一个灵魂拷问是:“这些数据产品使用后的业务价值什么?”今年双11前夕,一款数据产品在前期内测时,商家和主播纷纷反馈说“这个挺好用的”,“用起来很方便”。这是她成就感的来源,事实上,也是真正的业务价值。
阿里一向鼓励所有创新最后融于平台的成长和平台的厚度。就像爬山一样,最初一两千米靠速度,要爬到万米,就要靠积淀和后劲儿。
衣凡身在淘宝最重要的创新业务当中,当她思考创新的创意时,往往会发现几年前已经被人实现了。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是不小的挫败。可是在挫败的背面,她也发现了机会:
“一个新人在阿里可调用的技术能力非常多,刚进来会有哇好厉害但我自己好菜的感觉,对平台的能力有一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对新人来说在这里创新更‘难’,因为在小公司,缺少底层能力,所以任何创新都可能是从0到1,但在阿里,创新土壤很扎实,但对发现创新的机会点要求也更高。这既是好处又是压力。”
在2019年的组织部大会上,张勇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哪?是基于技术和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力”。只有在技术上有创新,才能把原来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去想;只有把技术和商业的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去创造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面向未来的服务客户的价值。
真正的创新不只是轰轰烈烈的发明、创造和缔建,也许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一些问题。衣凡的“直播数据诊断中心”,就是这样的创新。所有人都知道她不会像芯片那么引人瞩目,也不像光刻机那么重要,但对于那些需要它的主播与“档口老板娘”来说,它就是他们的芯片和光刻机。
“智能数据场控”相当于中小主播们的实时数据决策系统,而“直播数据诊断中心”相当于周期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周期数据进行分析,中小主播们会找到自己的“短板”和发力点,继而提升直播效率。
那些中小主播和“档口老板娘”们喜欢衣凡的这些创新。他们也喜欢这种相互帮助的感觉。有时候衣凡他们会建立一些钉钉群进行答疑,那些中小主播和“档口老板娘”就会蜂拥而至,他们只能一个群一个群不停地建。群多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去答疑,就建立起了“班委会”进行问题管理,到后来很多客户变成了班长和学习助理,客服答疑群开始演变为互助答疑群。
助人为快乐之本,也是成就感的源泉。惊雷用他的技术变成产品来为社会创造价值,衣凡用她的产品帮助主播和“档口老板娘”。这是他们创新的动力。
阿里巴巴有一条价值观叫“客户第一”。衣凡说:“这一年不到的时间,我还在学习和接受阿里的话语体系。例如客户这个词,在以前的公司没接触过,我们一般对内讲业务方,对外讲用户。”衣凡说,“中小主播们往往很在乎100块钱、500块钱的收入,就像我们看自己的工资条一样,某个数字对了或错了,会直接影响大家的收入,甚至会决定一个主播做这件事能做多久,影响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意和经营。因此在做这件事时会有一种庄严感。”
衣凡生于1992年,她所在的淘宝直播业务团队,全员都是“90后”,最年轻的出生于1996年。衣凡的leader岱妍也是一名“90后”,她是淘宝直播业务创始成员之一。
创新是年轻人的本能。
过去21年,一批批年轻人来到阿里,他们在这里做的事,决定了潮水的流向。
青倇的3分钱
2015年10月,硕士毕业三年的青倇(胡倩倩)加入阿里,成为一名“鸟人”。一年前的5月14日,菜鸟推出了“电子面单”系统。
对中国快递业来说,“电子面单”是划时代的创举,它让快递业告别了“手工时代”,开始迈入信息化。伴随着“菜鸟电子面单”不断出现的一段码、二段码、三段码、末端码,则推动快递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菜鸟电子面单”除了提升了填单效率和商家发货效率外,还降低了快递成本,每张面单成本下降了一毛多。至为关键的是,它还在商家与快递公司之间建立起一个快速的信息传递和处理通道,把商家发货与包裹物流链路信息全部打通。
这是从0到1的故事,中国最传统行业信息化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几年之后,“菜鸟电子面单”成为中国物流行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令日均处理几亿乃至十几亿包裹量真正成为可能。
青倇从入职的第一天,就到了“菜鸟电子面单”部门。她主要做菜鸟电子面单的市场渗透。经过了一年多发展,“菜鸟电子面单”的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0%,但主要集中在“淘系”。在青倇手中,“菜鸟电子面单”的渗透率从10%变成了90%,最高的时候,中国物流业80%的快递包裹都在“菜鸟电子面单”系统中流转。
“后面我们基于这个产品去做一些创新。我们在产品上做了一个智能大数据分担的一个算法,把快递公司内部操作分捡的每一个步骤打印在面单上,让快递公司自动化分捡,自动化分捡就快速地提高效率。”这就是后来出现的一二三段码和末端码。
在大家都已经知道菜鸟电子面单时,也觉得好像只能做到这些的时候,青倇开始一家家拜访快递公司。她想把“菜鸟电子面单”从一个基础产品变成一个更丰富的产品,更有活力。这需要创新。需求,是创新的源头。
“我走访了很多快递公司,发现有些快递公司还是很需要持续地降本提效。我们就思考怎么样能够帮助它持续地降本提效。我就想到了要做一联单。原来那个二联单的纸张成本是6分钱,一联单是3分钱。从二联单变成一联单这件事情,从业务逻辑上讲比较简单,一单节约三分钱;对于快递公司来说,一年就是几十个亿。一年几十个亿的成本砍去,就会减少很多树木的砍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倇之所以推动“一联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快递业的末端签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我们发现,以前小件员都会撕一沓签收纸回来,到了2018年底,大部分面单都不会撕了,小件员都再做电子签收。”
到2019年初,“一联单”立项。2019年10月,青倇推动一联单的行业渗透率超过80%,整个中国快递业都跟进了。
青倇记得,她在2015年去推“菜鸟电子面单”时候的阻力重重。她给一家与淘宝合作密切的公司打电话。“人家说菜鸟电子面单是什么鬼?然后人家都不知道,扣我的电话。你去电话,就觉得你是推销广告的。”
那时候的阻力来自用户缺乏对“菜鸟电子面单”的认知。一个新生事物诞生,即使它出自大阿里,用户也会感到陌生。
一联单的推广也遇到了些阻力,但主要的阻力来自小件员的操作惯性。“虽然大部分是电子签收,但是是不是电子签收就能够取代手动签收?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去做这样的突破,整个操作模式、操作习惯、操作心智的改变,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第一步去踏出去。”
青倇不断地去沟通、去游说。最终,百世、申通、圆通应承了,并开始改变,接下来是几乎整个中国快递业。
一个小小的创新,滚成了一个大大的雪球。每单节省三分钱,一年几十亿的成本,以及无数棵树。
“在阿里做创新不用太想特别炫的东西,还是要直接的,就是从客户价值本身出发,如果你没有客户价值,你平台就没有任何价值,你产品也没有价值。”青倇说,“就算大的创新也要有一个切入点,你不能干想创新,哪怕有一些新的技术能力也要一定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这个创新才有生命力。没有业务场景的创新或者是没有被客户认可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2020年10月14日,青倇拿到了自己在阿里的“五年陈”授戒,戒指内测刻着“CNDZMD”(菜鸟电子面单)。也是在那一天,她转岗的申请得到确认。她不再是菜鸟的“鸟人”,而是成为了阿里巴巴新零售技术事业群数字供应链事业部的一员。青倇正式告别了菜鸟,开始了自己在阿里内部新的征程。她希望自己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经验可以与淘宝、天猫进行耦合,给商家与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物流体验。
“在阿里这个平台,不论前后端,很多地方都可以产生火花,年轻人可以施展的地方很多。但你不要去想复制和参考别人,因为你自己对这个创新的理解和实践,很可能就是行业里甚至全世界都没有过的创新。你没有任何可以复制和参考。”
年轻人的“双11”
自2009年诞生以来,“双11”在阿里内部就一直是最大的创新舞台,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都会经由“双11”进行测试和检验。
五彩石、OceanBase、聚石塔、菜鸟电子面单、区块链溯源、旗舰店2.0、淘宝直播、核心系统全面上云……每一个重要项目,如果没经过“双11”的压力测试,就算不上真正过关。
这些项目背后,都是一个个年轻鲜活的面孔。范禹、程昱他们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如今惊雷也是在走着相同的路。冷月、端蒙、元戈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衣凡和青倇也在走着相同的路。
“双11”确切无疑是张勇和团队的创造,但真正使天猫“双11”成为创新舞台的,是这些藏身于“双11”背后的年轻人。他们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创新,改变了“双11”,也缔造了“双11”。
2020年11月16日,在看中国论坛上,张勇再次被问到双11。今年双11有了新的变化,从过去的一天变成了一个周期。要改变的最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已经有新一代团队在做双11,在服务年轻人。11年是双11的一个轮回,第12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从第二个周期的第一年开始有一个全新的方式。就像我们当年决定双11是一天,不是什么审慎的思考,就是我们觉得要做点什么,从无到有创造一点东西。”张勇说。
有人造风,就会有人乘风破浪。
[i,*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