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初中三年级] 上海市四区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4-23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上海市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质量监控测试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怎样读中国书
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         。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⑧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⑨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⑩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第②段中“非驴非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
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
③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④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读古书“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其理由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中国学术最有价值的著作都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
B.中文学界有些“新见解”,在中西方书籍中都缺乏依据。
C.中国文字表面无异,但同一名词各时代有着的不同涵义。
D.将西方新思潮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会断送学问前途。
4.第⑧段列举一位候选者被历史系除名的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6.评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说理特色。(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磨坊目击记
张承志
①我在那一年的目击,使得我患了沉重的心病。
②黄河从一个拐弯处巡游而来,威风凛凛,磨坊就在拐弯下面的一个崖坎上。它的木轮巨扇插在浊黄的泥水里,喑哑地吱嘎响着,溅起浓褐的浪头和水雾。不知从哪里运来了一截千年老桧,把它凿成了磨轮的轴。嵌进大轴里的每根斜撑,像车轮的辐条,都是一棵笔直的松树。工匠为了不伤木头元气,刻意留下树皮枝杈,这木轮就随着水势,缓缓地、颂歌般地在半空转动,转动,缓慢沉重,无止无休,像一个图腾,如一个符咒。
③我画得不好,但画轮廓不难。费力气的,是怎么对付那凶恶翻卷、滚滚泄下的黄河。速写强使我仔细观察。我看见在水面上的木头,不论木造的磨坊或是矗立的磨扇,都被厚厚的水碱裹住,呈着湿漉漉的一种白绿或者黑黄。第一次,就在我的速写画完的那一天,咯轧转过的木轮上,突然断了一根条。它从大轴上剥离的时候,好像落下了一个烂果,也像滚沸的汤里,一根煮烂脱离的骨头。根本没有动静;它只是轻微地、呻吟般哼了一声,如今忆起是好比低沉的叹息,它先是悄悄地从高高天空上栽了下来,直到溅入水里,才轰然在浊浪上扬起爆炸般的声音。河面上一下站立起两道水墙,半是泥巴半是透明,冲腾的水雾久久不散,染黄了尖梢的树叶。顺流而下的三株巨木,正巧挡住几堆难画的浪花——我刷刷几笔,第一张速写于是画成。
④第二次我带来的是油彩。可是磨坊已经毫无原木的本色,它在落日残辉之下,呈着一抹铁锈的斑驳。突兀一眼瞥去,磨坊如一个不祥的黑架子,准备好的土黄与赭石,都用不上了。
⑤河水猛烈地冲撞着,咬住一般摇撼着半颓的磨扇。磨坊这一刻是一头绝望的骆驼,它死不躺倒,亡期还在以后。原木劈成的辐条般的放射线,只剩下斜斜的几根,左一根右一条勉强支撑着。那个缺牙断齿的巨大轮扇,这一回它不是一个圆,而是几块碎了的半扇,互不相干地嵌在千年老桧树凿成的大轴上。我呆傻地痴痴望着。这么画,究竟要画一个什么?已经没有浑圆磨轮、古朴木屋。对着峡口望去,几片庞大的扇面。宽窄不均,直插半空。每当被水流猛撞,就危险地一歪,接着就向前一栽,一歪,一倒,朝着水面跌倒移动。背后的天空是一派血红。油彩几下就涂抹出一个黑框子。它活像一座歪着一个劲地往一边倒的黑牢。我一发怒把它丢进了河里,盘算以后下力气重画。
⑥最后一次去磨坊,是在去年的七月初。磨坊的风情,当然不止我一人留意。它已然被当“产品”推销,计划挤入全国旅游百强。火锅厅、小旅社盖了半山沟,红漆在峭壁上刷着大标语,到处是“最后的磨坊”的广告,甚至有一处写的是“磨坊之死”。
⑦在这个月份,河床里突然涌进自融雪以来就蓄积不止的汛水,一条河都洪水猛涨,水温冰冽。从遥远的昆仑山,以及所有冻土冰川奔流而至的河水,七月进峡,陡然暴涨,攻打这座建在下游的磨坊。破旗碎扇的磨坊,一瞬间落入劫难,瀑布宛如炮弹,对准了它狠砸猛轰。我蘸了些调色油,正想画溜光的碱垢——那时分瞥见一道新鲜的裂缝。桧木上有一道伤口,正静静地绽开。狂怒的水,涩塞了或吞没了开裂的声响。在我的目击之下,它正一寸一寸地、无声无息地、微微颤动着劈成两半,露出桧木的淡黄本色。裂缝和嵌着松树的凿口,慢慢酥碎了。力的平衡一瞬崩溃,一片轮扇栽翻水里。但是没有溅起大浪,翻滚的河水,淹没了浪头。尚还没有转上轮顶的磨扇,那一刻如迟疑般,停在了半空,先静了一会儿,然后凭空加力,颓然后仰,一下子散了架!
⑧磨坊的木屋被一根巨木砸个正着,不吭声地坍塌了半边。碎木、石块、土坯都哗哗倾入洪水,被疯狂的怒涛接住,一抱即席卷而去。每一根垮塌下来的木头,都在我眼睑里爆皮裂骨,断成碎段。每一颗朽烂腐蚀的铁钉,都在我的凝视中炸跳爆出,化为齑粉。失去了磨扇遮挡以后,天空放晴了,露出紫红的太阳,恐怖至极。剩下的残扇,如可笑的羽翅,倒垂着粘在轮轴上,在水流中横七竖八。随即,它们一根根被拆卸,并撕扯一样把轴上的木头扯下。桧木的巨轴终于瓦解了,磨坊的最后,如刀子宰割的一个羸羊骨架。此刻时辰已到,最后的进程已然开始,它清晰且悲哀,像一场廉价的电影。
⑨水更加升涨恣溢,一直淹到我的脚下。踩着的石崖一阵工夫就塌了,我的那张见鬼的画,连同画架子一块,霎时被水卷走,瞬间无影无踪。——以上就是我对磨坊的回忆。它能算一篇写生笔记么?曾三次专心命笔,只落下最初的一幅。
⑩我还是挺喜欢这幅速写。画得不像,可是它能让我触景生情。在我心里铭记的磨坊,连同它的山河人民,确实是美好的。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5期,有删节)
7.第②段中“图腾”的含意是      。(2分)
8.下列对文中关于磨坊写生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次速写抓住磨坊轮廓,描摹浪花冲刷下的磨坊和磨扇的细节,勾勒出磨坊特点。
B.第二次用油彩表现磨坊,但磨坊太破旧没有颜色,作者没有能力绘出磨坊精神内核。
C.最后一次去磨坊,磨坊已成旅游商品,磨扇散架,磨坊垮塌,作者的画也被水卷走。
D.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鲜明的磨坊形象,产生了摄人心魄的力量。
9.第⑤、⑧两段描写太阳由“血红”变“紫红”,这样写的作用是            。(4分)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3分)
11.联系全文,解释第①段作者“患了沉重的心病”的原因。(3分)
12.本文叙述三次画磨坊的经过,标题却是“磨坊目击记”,请从内容角度赏析标题。(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七则)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4)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师说》)
(5)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荀况《荀子·劝学》)
(8)         ,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解】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一壶先生①传
(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佯狂自放(           )      ②饮以酒(           )
③尝从容叩之(         )      ④其殆补锅匠(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姓名           其一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壶自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3分)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2分)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2分)
其 素 所 与 往 来 者 视 之 见 其 容 貌 憔 悴 神 气 惝 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①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②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③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22.第①段开头写作者对“牡丹得王于群花”存疑,其作用是              。(2分)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只要不在这时候,虽然有十个尧帝,也不能长出一枝冬穗。
B.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时令,苟且于一时,即使有十个尧帝,冬天也不能长出一枝麦穗。
C.植物生长要等待时机,随便违背它,即使十个尧那样的圣贤,冬天也没有一枝麦穗。
D.植物生长有一定时令,如违背它,即使十个尧那样的圣贤,冬天也长不出一枝麦穗。
24.第③段“予曰:‘有本’”中的“本”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简述作者在文中对武后的态度。(3分)
26.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二 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color=]上海市四区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怎样读中国书(17分)
1.既不符合中国书的本意,也不符合西方学术原文的意思。(2分。两层意思各1分)
2.A(3分)
3.C(3分)
4.美国学术界基本上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市场取向所动(西方史学界还是有着严格的学术要求)。(2分)
5.(3分)(1)中国知识界存在着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的现象。(2)希望有志于读古书的中国青年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6.(4分)首先,作者在批评崇外的学术研究心理之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非出于狭隘的排外心理,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使立论更加公允、全面。(2分)接着,作者从新与旧的辩证关系角度,进一步说明旧书应熟读精思的道理,使论述富有思辨而又深刻。(2分)
(二)磨坊目击记(21分)
7.(2分)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崇拜对象。[“神圣”或“敬畏”(1分)“崇拜对象”(1分)]
8.(3分)B(不只是磨坊没有颜色,也不只是作者没有能力,更是因为走向衰落的磨坊让作者无从下笔)
9.(4分)“血红”渲染了苍凉的气氛,而“紫红”渲染了恐怖的气氛,(2分)写出了磨坊从破败不堪到垮塌的变化,寄予了作者对破败磨坊的伤感之情与磨坊最后倒塌后的悲哀绝望之情。(2分)
10.(3分)将磨坊坍塌情形比作一场廉价的电影(1分),使磨坊原本高大形象与其不堪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1分),突出了磨坊命运的悲剧性(突出作者内心的悲哀)(1分)。
11.(3分)磨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因传统文化的衰落而伤痛。(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2.(6分)与“三次画磨坊”相比,“磨坊目击记”更突出了磨坊这一写作对象。(2分)“目击”表明是作者的亲眼目睹,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感(作者是见证人);(2分)表现了作者对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坊命运的深切关注。(2分)
(三)默写(6分)
13.(1)栗深林兮惊层巅  (2)曲肱而枕之 (3)如今有谁堪摘  (4)则耻师焉  (5)日暮乡关何处是  (6)一水护田将绿绕  (7)白沙在涅  (8)黯然销魂者
(四)山馆(8分)
14.C(1分)
15.D(3分)
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
(五)一壶先生传(16分)
17.①自我放逸(自我放纵);②给……酒喝;③问;④大概。(4分)
18.B(2分)
19.(5分)(1)有时候一读书,(就)唏嘘流泪而停下,常常不能读完。(3分。得分点:“间”“涕”“竟”)(2)每到晚上,他(一壶先生)放声痛哭,整夜哭泣,过了几天,最终自缢而死。(2分。得分点:省略、“阅”。)
20.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2分)
21.好饮酒 ;爱好山水;忠于明朝(爱国)。(3分)
(六)牡丹(12分)
22.为下文“大悟”作铺垫(答“先抑后扬”也可);使文势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2分)
23.D(3分)
24.李白诗中“亭北倚栏杆”;(1分)以人倚亭北,说明牡丹面南,佐证作者的观点。(1分)(共2分)
25.作者否定武后。不仅否定她对牡丹不识和贬迁,还暗含了对她对于有独立个性、正直不阿之士的排斥的批判。(3分)
26.借牡丹比百花迟开、向南而生的特征,赞美不媚权贵(卓尔不群)、独立坚守的精神品质。(2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