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广东省梅县高级中学2014年高中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二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4-12 2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广东省梅县高级中学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color=]语文试题
命题老师: 王金祥    审核老师:成美老师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 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2.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必须使用黑色笔作答,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作文纸交回。请监考老师把答题卷和作文卷分开装订。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奴婢/媲美     徇私/殉难     恃才傲物/舐犊情深     遗臭万年/乳臭未干
B.辍学/点缀     飙车/镖局    蛊惑人心/怙恶不悛    兴师动众/兴利除弊
C.信札/驻扎     佝偻/枸杞     迄今为止/锲而不舍     模棱两可/装模作样
D.端倪/睥睨     打烊/荡漾     瓜熟蒂落/有的放矢     横征暴敛/飞来横祸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是 (   )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面高喊“积极和平主义”,一面却加紧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放宽武器出口,再次谋求军事崛起;一面高呼要从大局出发,改善中日关系,一面却在南京大屠杀、钓鱼岛等历史认知问题上南辕北辙,节节后退。日本政府本月4日通过的新版《外交蓝皮书》再次罔顾基本事实,恶意渲染“中国威胁”,肆意抹黑中国。安倍政权日益加速的右倾化,迅速改变着日本战后和平立国之本,引起国际社会及邻国的警惕和强烈不满。
A.南辕北辙      B.节节后退      C.罔顾     D.肆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高投入换来高回报,在进入铁路建筑行业5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中国铁建承担了高速铁路72.9%的设计任务和45%的施工任务,这是与我们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相关的。
C.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D.谭千秋、张米亚、吴忠红……在生死抉择面前,这些老师恪尽职守,不畏牺牲,用生命奏响师魂。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①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②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
③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④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
⑤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
⑥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一生动的比喻
A.⑥②③④①⑤    B.④①⑤②⑥③    C.③④①⑥②⑤     D.②④①⑤⑥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                 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                 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                   命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内外艰不上                 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C.①拗蕃者例籍其货               ②其人既死
D.①比待命,民且死               ②子孙贫且行乞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B.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C.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D.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分)
                                                                                
②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⑴这首诗歌中“湿”、“满”用得很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⑵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_____________。渐黄昏,____________,都在空城。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4)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
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⒓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否定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C.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E.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⒔以下例子不符合“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               B.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
 C.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         D.做诗要押韵,要论平仄。
⒕第一段举的一些例子,其作用是什么?主要用来说明什么观点?(4分)
                                                                                
                                                                                
⒖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请根据本文概括其理由。(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
张 劲
古镇之魂在老街,老街之魂在民居,民居之魂又在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不管别人怎样看,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因此,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古镇人告诉我,郎岱曾是古夜郎国国都的外邑所在地,又是滇黔要塞,自隋唐以来便商旅繁盛,清乾隆十年(1745)建石城后,它更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的咽喉之地。东门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
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连狗都变得慵懒了。而另两只猫,则更懂得享受生活,它们索性把自己安顿在弹花匠叠成的棉絮堆里,枕着舒适,背靠背地做着柔软的梦。
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临时搭建的塑料棚下面,几位厨娘切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而塑料棚上面,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炊烟不忍离开棚顶,但又扛不住风的折腾,几经拽扯后,还是恋恋不舍地走了。
猛觉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金属击打声在街口游荡。走近一看,才知那声音是从一簇鲜红的火焰里生长出来的。一间孤独的铁匠铺,加上一位雕塑般的老人,构成为大都市里见不着的行为艺术。铁匠铺里锻打着镰刀、锄头,当街的晒席上晾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油菜籽。那镰刀、锄头从田野里收工后,喘口气,又赶紧回到铁匠铺内修整,因为接着又要忙于割麦、薅包谷和锄田栽秧了……
铁匠已上了年纪,然而时光不会老去。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我们就是来寻找那些碎片的人。以后,我们自己也将成为碎片微尘。在锤声丁丁当当的叹息里,在火光闪闪烁烁的变化里,一茬人走过去了,又一茬人来了。
此时,老街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生命画卷都被这条青石板路完整地浓缩了,仔细地收藏了。虽然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佶屈聱牙的几页被小心地折叠起来了,念出来示人的多是铿锵的章节。
老街之有趣,就在于它的这种街景的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淳朴厚重的平民气息,亲切随和的人情味儿,构成它自有的历史气场与现实节奏,那是一种驳杂里的平淡,琐碎里的集中,纠结后的从容,苦涩后的微甘……
(《西部散文》2014年第1期,有改动)
16.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
                                                                                
                                                                                   
17.作者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粉面店外的狗和猫,有着怎样的用意?(5分)
                                                                                   
                                                                                
18.通观全文,作者所认为的“老街之魂”具体指的哪些方面?(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马寅初:学者硬朗
徐百柯
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其后因人口问题被严厉批判,至1960年被迫辞去校长职务。
①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②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出奇地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③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80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停止了这一习惯。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④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起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他竟然不来听讲。
⑤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1968年12月,翦伯赞夫妇服用过量安眠药,离开人世。二人平卧于床,穿着新衣服,合盖一条新棉被,翦伯赞所着中山装的口袋里,装着字条:“我实在交代不出来,走了这条绝路……”
⑥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
⑦这种“硬朗”,自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唯啃,让他屈服,没门; 逼他自杀,妄想!”
⑧1958年前后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曾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⑨1960年1月,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
⑩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研究者称,马寅初在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11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那篇,标题赫然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19.马寅初的“硬朗”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0.文章引用翦伯赞夫妇服用安眠药自杀的事件,有什么用意?(5分)
                                                                                    
                                                                                    
21.结合此文,谈谈你对“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的理解,并探究此中所蕴藏的精神在历史或现实中的意义。(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 下面这则新闻是《羊城晚报》8月21日报道的广东汕头潮南区特大水灾发生后的救灾情况,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6分)
8月17日下午4时起,汕头潮南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特大洪涝灾害,多个镇变成泽国。连日来,在救援工作争分夺秒进行的同时,众多潮汕乡贤和社会热心人、爱心组织踊跃出钱出力,支援救灾工作。
大爱行善是潮汕人闻名的美德。潮南区洪灾发生以来,众多在珠三角等地工作的潮汕乡贤非常牵挂家乡情况,许多潮汕籍热心网友也通过微博等平台呼吁在外乡贤出钱出力。目前潮南区慈善基金会共接受各界捐款240万元,以及面包、矿泉水等救灾物资一批。
记者从汕头市政府获悉,20日当天,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先生捐资1000万港元用于赈灾,香港经纬集团陈经纬先生也为家乡汕头灾区捐资300万元人民币。
                                                                              
23. 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请介绍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3分)
                                                                             
(2)读了这幅漫画,你有何感受?请写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3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讲述了年轻的水手鲁滨逊毅然放弃优越的家庭条件,怀揣着梦想航海去周游世界,后因船只失事流落荒岛而不得不孤独求生的故事。作者以自叙的方式表现了鲁滨逊的传奇经历,他在进退无路、悲观失望之余,开始想办法自救——做木筏,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竭力投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去。最终,他靠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并且解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从而获得自救,最终平安地回到英国。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梅县高级中学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color=]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C zhá/zhā  gōu/ gǒu  qì/qiè  mó/mú   A bì/pì  xùn  shì  chòu/xiù )
2.A(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应该为“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3.C(A.重复,将“于”去掉;B.句式杂糅。将“是”和“相关的”删去;D.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壮歌”,以与前面的“奏响”呼应。)
4.A(注意第5个横线后面的句号以及“它不包含功利目的”中的“它”)
5. A(待,应释为“防备”)
6. D(且:将要,副词。A以:因为,介词;用,拿,介词;B而:但,转折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C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那,指示代词。)
7. B(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8. 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9.(1)①(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4分,“德”“具”“闻”“夺”四字上,每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具”也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②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3分,“脱”1分,大意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信”和“罪”上,每错一个扣1分。“罪”也可译成“惩罚”或“处罚”。)
(2)悉去之,抚以恩意;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color=]【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10.⑴ “湿”字描写菊花花瓣缀满露珠,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的神态。“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菊花幽幽清香。 一“湿”一“满”写出了菊花高洁的神韵风采。(分析“湿”“满”各1分,总写菊花特点1分。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
⑵前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以对比手法写池岸边的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全诗以菊花喻人,赋予菊花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结合诗句分析2分,“高洁”品质的概括2分。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11.略
12. A、B(A按作者的观点应是“极端的写实主义”,而不是“写实主义”,两者的内涵是不一致的;B项的说法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和绝对化。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13. B(B.这不是关于艺术的例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4. ⑴作用: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谈起,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展开论述作引子。(2分)⑵主要用来说明: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2分)(共4分。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5. ⑴有了距离,才能使观者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⑵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⑶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答对一点给1分,全对得满分。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6.这句是说老铁匠在街口长年如一地在锻打、修整农具。他的人生智慧和勤劳的品质,已凝结为老街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将会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本题4分。关键要抓住“时光的砧子”“手艺的火花”“智慧、勤劳”“历史文化”以及沉寂、碎末、碎片的喻意)
17.作者是从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去感受老街之魂的,(1分)对狗和猫的描写,正是为了突出老街人这种人畜相安、悠闲祥和的生活氛围。(2分)这样写显得更生动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1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18.古镇的民居鳞次栉比,古老和现代共存,精致和简陋相融;街景富有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2分)。平民气息淳朴厚重,人情味亲切随,历史和现在相融合(2分)。在驳杂、琐碎、纠结、苦涩风格中更有平淡、集中、从容、微甘;(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
19. 硬朗表现在:身体硬朗,年已古稀依然鹤发童颜,长年保持锻炼并坚持洗冷水澡;(2分)精神硬朗,在被众多刊物猛烈批判时,马寅初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泰然处之。(2分)
20.翦伯赞夫妇的死表明当时的时局险恶,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2分)同时承接上文马寅初对翦伯赞的批评,侧面衬托了同处险恶环境中的马寅初不妥协的硬朗精神;(2分)为下文“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作铺垫。(1分)
21. 为真理而死(以身殉道),固然是悲壮的;能为真理而坚持硬朗地活着,更难能可贵。(意思对即可,2分)
历史的角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过众多这样的 “为真理而生”的仁人志士。司马迁为了“公道”而触怒君王,被施以宫刑;而他在痛苦的精神斗争之后,选择“为真理而生”,忍辱负重,著述《史记》,令后人千秋仰望,成为民族文化的一杆高标。
现实的角度:当今中国的知识界,有些人出现了精神滑坡,丑闻迭出,教授学者学术剽窃,为获取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等现象比比皆是。当代社会需要更多像他那样硬朗的学者,国家与民族才不会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
(探究从历史或现实任选一个角度谈,依据答案酌情给分,满分4分)
22. 汕头潮南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潮汕乡贤为救灾出钱出力(“汕头潮南区”、“洪涝灾害”、“潮汕乡贤”、“救灾”、“出钱出力”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3. (1)图画画了一个人的四个阶段。阶段一,他右手提着一个小礼品盒往回走;阶段二,他右手夹着一个稍大的礼品盒往回走;阶段三,他右手托着一个很大的礼品盒;阶段四,他右手举着一个更大的炸药包。(3分)
(2)俗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实,为官也是如此,小的贪欲往往能够引起自己的物欲膨胀,最后就会变成炸弹,随时都会引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戒贪得是保持自己良好节操的灵丹妙药。(3分)
24.参照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
  局部思考:从个性的角度立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活出精彩的自我。材料中鲁滨逊放弃优越的家庭条件,活出精彩的自我。从互助的角度立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救助他人,鲁滨逊最终救了自己。
  整体思考:从励志的角度立意。遭遇挫折和困难,应积极面对,战胜困难;有志者事竟成;鲁滨逊流落荒岛之后,积极自救,最后成功地离开荒岛。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危机包含着危险和机遇,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是沦落荒岛,也不可能有鲁滨逊的传奇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