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科研项目近来又有新进展:人工合成淀粉研究中心在研发团队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20余位青年科学家即将加入;吨级中试装置已在调试运行,将进行人工淀粉合成逐级放大测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从2015年开始立项研究,可谓‘多年磨一剑’。”41岁的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说。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天津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2021年9月,一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的文章引发关注,蔡韬正是文章作者之一。
文章清晰描述了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团队完成的实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使得不依赖土地、淡水的淀粉工业化车间制造成为可能。
“虽历经无数次失败,但我们始终心无旁骛,只为做成这一件事。”蔡韬说,“之所以能在科研过程中有‘一条路走到底’的勇气,离不开研究所开放包容的科研体制。”
为克服科研与经济“两张皮”弊端,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立起“总体研究部—特色研究组—平台实验室”三维科研组织模式。“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项目出自总体研究部,纳入全预算制管理,配备专职科研财务助理,科研人员不必为经费发愁、分心。
“6年时间,我只做了这一件事,进而晋升为研究员。”蔡韬介绍,总体研究部以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作为主要指标,评估机制以原创价值、实际贡献、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
如今,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6岁,一批青年科学家正在脱颖而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建所10年来,研究所平均每两天产生1件发明专利,累计与企业建立370余项深度合作项目,合同交易额超18亿元。
“优化科研管理,推进成果转化,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天津市科技局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曹建华说,天津把增强科技人员的获得感作为重要导向和检验标准,结合地区实际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等改革举措。
最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伟正忙着推进第二代高效绿色无汞催化剂的成果转化,“合作企业已进行试运转,产品即将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南开大学走在了机制体制创新的前沿,成为天津市第一所打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流程的高校。5年前,作为第一发明人,李伟的一项科研成果以1.05亿元作价入股内蒙古海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开大学及项目团队占股35%,成为该公司股东之一。
2022年,天津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指引》等13项操作指引。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梁传辉介绍,目前,天津已建立起多层次科技成果落地政策服务体系,累计帮助42家单位解决130个成果转化具体问题;去年推动八成以上的科研事业单位和本科高校取得成果转化收益,总额超过27亿元。
搭建沟通协作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4月3日,天津市政府正式公布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
“天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夏正淮说。
“首批入驻项目,汇集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多个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园区将为他们搭好平台,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夏正淮介绍,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天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未来将形成完整的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体化发展空间。
着力系统解决科研成果由“智”生“金”难题,天津在打造技术交易平台上下功夫。“在天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科技红娘’的牵线下,我们研发的‘钢管焊缝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很快找到了‘婆家’,不仅为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技术难题,也让我们公司得到了丰厚回报,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爱科维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荣华说,近期,公司与友发钢管集团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首台套设备开发金额46万元,后期订单量可达200台套。
企业出题,能者破题。“我们坚持市场化运营,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高崎说,运行两年来,平台共遴选发布成果、技术需求2700余项,为企业融资12.1亿元,成果落地企业已达220多家。
近年来,天津逐步构建起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为枢纽平台,以高校院所类、行业类、区域类、服务类等四大类204家专业化机构为支撑的“1+4”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我们鼓励高校院所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形成成果转化良好生态。”梁传辉说,全市20家公办本科高校中,15所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占比已达75%。
在多层次科技成果沟通协作平台推动下,天津市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76亿元,同比增长26.8%。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每个学院都配备了专职科创辅导员,还有多只天使基金常驻校园挖掘项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双阳,最近成功研发了“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并获天津大学校友产业基金“海棠基金”投资,开始了产业化之路。
在天津大学,像李双阳这样把科研项目变成创业项目的创业明星还有不少。2015年,天津大学成立宣怀学院,聚智引资,协同校内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去年,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名单。
吸引八方才智,连续6年举办世界智能大会;举办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把决赛擂台搬上电视屏幕;常态化开展120多场“科技成果俏津门”活动,覆盖超万人次……天津持续培育、巩固好创新文化这个根基,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营造呵护科技型企业、尊重企业科技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天津实施“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引入了科技创新量化积分机制,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研发机构、获得的科技奖励、开展的科技计划项目、研发投入强度等科研活动和指标进行量化积分,以反映企业的总体科技水平,激励企业“争先创优”。2022年,全市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600家、440家、300家,较2019年分别增长243.14%、26.44%、76.47%。
近年来,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底总量突破1万家,较2017年增长约1.5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22年度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达111.88亿元,同比增长22.17%;全市有效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近六成来自高新技术企业。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7日 01 版)
来源网址:https://new.qq.com/rain/a/20230417A00IM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