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这里是老孟说,今天我们聊聊,#新能源汽车#
为什么氢能源败给了纯电动汽车?
号称最具发展潜力,日本举国押注的氢能源为什么它会败?
日本干的这件事,注定中美两国抛弃氢能源汽车。
还有啊,为什么做电视的,卖房子的,做无人机的,都来造车了呢?它们到底看中了啥?
第一个问题,凭什么我说氢能源败了呢?
随着苹果、小米、华为、大疆、嘀嘀依次进入造车领域,创维也宣布造车,oppo在蠢蠢欲动。
而什么代表着大方向?那一定是资本,哪里政策利好,哪里是下一个风口,哪里资金进去更能确保收益回报?看资本流向即可,其天然的敏感性,会比大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并付诸行动。如今大厂下饺子似的纷纷下海造车,那一定是该行业大方向已定,基本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
而新能源车行业,第一个不确定性就是能源选择,这一点输了,就是满盘皆输。所以资本选择此时大范围进入,代表着,这个行业方向与未来,已经确定,在纯电动与氢能源的竞争中,纯电动已是大势所趋。
至少在正在发生的这一代的汽车革命中,氢能源将再无机会。
为什么被视作未来理想清洁能源的氢能源,会被中美抛弃,日本做了啥?
氢能源优势很多,被视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汽车加氢只需5分钟,比充电方便很多等等,优势太多了,但这些在快速商用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氢能源第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无论是在氢气的获取、加氢站的建设、氢气的使用过程,成本都非常高。第二是技术不成熟,储存氢气的技术不够,别哪天开着开着就着了,吓死人,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大规模量产商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第三是没有市场,氢能源的技术基本上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掌握到啥程度呢?80%-90%的专利,哇,厉害,而这个日本,把着这些专利好像是握着宝一样,觉着能在未来能源中占据相当大的地位。
但也正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面对这样一边倒的技术控制力,都不可能会选择,谁都不希望被卡脖子,而且还是掌握性命攸关的能源。就算主导5G的华为,专利占比也不过20%,美国公司大约占15%。大家要说了,那研发掌握技术还有错了?哎,哪有公平所言?怀璧其罪,当你自身实力不足的时候,垄断关键技术,大佬岂能容你?
在电动车领域,中美至少各有千秋,美国特斯拉,中国一批,这两国又是最大的汽车市场。市场是孕育技术的环境,只有市场持续为企业输血、验证,才能不断提升技术,进行迭代。单纯的补贴输血却看不到效益,不会坚持太久。
所以,我们看到,奔驰取消了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计划,日产也停止了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将力量集中于发展电动车。目前一直在大力投入研发氢能源的,也就只剩丰田一家了。
而一旦这个局势确定下来,氢能源将更无出头之日了,汽车整个生态相当庞杂,但又缺一不可,三电技术、操作系统、充电站等等,当所有的一切都为电动做配套后,一家企业如何阻挡?无论它多么努力,整个汽车产业都不可能再为氢能源做全面配套。
大家再看目前的趋势,不就是这样吗。如果观众老爷们认同的话,给个赞支持呗。
当然,资本如此热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世界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各国纷纷定下“碳中和”时间,中国计划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均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主力选手。
最后一个问题,纷纷造车的背后,到底看重啥了呢?
为什么都下海造车呢?这市场容得下吗?容得下,我国在2020年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提出,2025年,新能源车在汽车销量的占比,由5%,提高至20%。我们简单以2020年汽车销量计算,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531万辆,20%,即506万辆车,而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134万,4年时间,翻将近4倍,这市场,太大了,谁也想分一杯羹啊?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拨开迷雾,看下本质,未来的新能源车的真正价值,是其将是下一个流量入口与生态系统的载体,就和手机一样,想象空间啊,哎呀,太大了,超过手机,变为一台移动的超级电脑。
而这个技术,是线性发展的,也就是基于已经积累的技术、市场与优势,重新塑造新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一点上,只有中美两个玩家,因为有能力的,其实是互联网企业,而这些,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两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