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8-26 21: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新高三起点考试

命题人:四十九中 审题人:武汉中学

[color=]第I卷 阅读题


[color=]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B.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C.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 此 子 羸 病 若 此 君 不 能 为 吾 忍 邪 曾 重 引 据 辞 理 甚 切 帝 虽 不 从 时 人 敬 惮之。
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
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①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color=]【注】①纼(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B.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C.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D.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践阼”是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也指即位、登基,“武帝践阼”就是武帝登上帝位。
B.“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猪三牲俱备。若只有羊、猪,没有牛,则称为少牢。
C.“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古稀。
D.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嘉平”“正元”“咸宁”。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曾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对于朝野畏惧的抚军校事尹模,只有他敢上奏弹劾其恃宠作威;他不但在文帝面前质问阮籍服丧不守礼制,还进谏文帝将阮籍放逐边疆。
B.何曾位居要职,受武帝器重。他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他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
C.何曾遵守礼法,家风谨严。他从小到大不好声色,与妻子相敬如宾;他训诫儿子,在客人拜访时要端正仪容。
D.何曾心胸狭窄,逢迎权贵。下属刘享曾奏报他奢华,他挟私报复,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他低三下四地依附于权臣贾充,当贾充与人争执时,他偏袒贾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3分)
译文:
(2)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注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color=]注:黄庭坚,字鲁直。

8.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答:
9.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3)庄周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color=]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如果没有涂黑序号,也按第一个题目答案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国炯
笑 嫂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成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成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成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没有直接记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小说曲折有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的心理是一致的,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
C.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E.“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想看笑嫂的笑话,所以同事才会“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
(2)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从“我”的视角来写笑嫂,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上个世纪60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其实很早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逼”出来的。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相关链接】 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30年来,她不断往返于中国大陆、台湾、加拿大。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叶家祖辈与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受家学影响,以及父亲、伯父等人的熏陶,叶嘉莹从小就信奉儒家思想,对古典诗词产生了兴趣。
B.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叶嘉莹不得不完全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
C.在哈佛期间,叶嘉莹经常工作到天黑,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因此叮嘱图书馆的人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
D.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E.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固然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同时也与她的自身素养有关。
(2)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
(3)作为把“根”扎在中国的学者,叶嘉莹先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6分)
(4)在叶嘉莹先生身上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color=]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③有些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④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⑤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的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
⑥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④⑥ D. ③④⑥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文明用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增进理解和交流,甚至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B.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我们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在河谷中漂流着,同时也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经历了大约历时3个小时的漂流,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
C.三个厂的领导聚集在一起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最后决定暂缓召开新产品的新闻发布会。
D.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翻阅书籍中尘封的故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土地史就是人类的进化史、文明史,土地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
1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______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______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______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______生活的细小咀嚼,______散文还会有它沉甸甸的分量吗?还会有它宏阔的天宇吗?
A.既然 从而 因而 和 所以 B.如果 甚至 因而 和 所以
C.因为 和 所以 乃至 那么 D.如果 甚至 而 乃至 那么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③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7.阅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甲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乙图),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         ;②         ;③         。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新高三起点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A(“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可及,可逾越,但并不容易。)
2. C(“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第5段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 A(“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4.D
5.C (“古稀”指70岁,出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6.B(“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错,应该是武帝亲自去送,原文是“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
7.(1)曹爽被杀,他才出来任职治        事。魏帝被废黜,何曾参与了谋划。(“诛” “视事”“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2)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停留了很久,何曾严厉地责备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被器重。(“冠带”、“停” 、“见”3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年少时继承了爵位,喜好学习,见识广博。起初魏明帝为平原候,何曾为文学(官名)。等到皇帝即位,何曾也多次升迁直至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
嘉平年间,任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借宠信作威作福,非法获利很多,朝廷内外畏惧他,无人敢言。何曾上奏弹劾他,朝廷称赞这件事,当时曹爽专权,宣帝宣称有病,何曾也称病引退。曹爽被杀,他才出来任职治事。魏帝被废黜,何曾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怪诞,服丧时不守礼制。何曾在文帝面前当面质问阮籍说:“你放纵情感而违背礼制,是败坏风俗之人,当今忠贤之臣执掌政权,综合名实考察,像你这类人,不能长久。”又对文帝说:“您正在以孝治理天下,却听凭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前饮酒吃肉。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让他污染华夏。”文帝说:“此人如此瘦弱多病,你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容忍他吗?”何曾又引经据典,言辞说理很是激切。文帝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当时的人却敬畏忌惮他。
正元年间,(何曾)任镇北将军、假节。将要赴任,文帝让武帝、齐王司马攸送行数十里。何曾隆重地行宾主之礼,准备了牛、羊、猪等饭食。侍从随行(等人)没有不吃饱喝醉的。武帝离开后,又去拜访何曾的儿子何劭。何曾事先训诫何劭说:“客人一定会(顺路去)拜访你,你应当事先准备,端正仪容,以示严肃恭敬。”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停留了很久,何曾严厉地责备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被器重。
武帝登上帝位后,任何曾为太尉,爵位进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过了很久,在本职之外又兼任司徒。后进位为太傅。何曾以年老为由,多次请求退职。诏书说:“司徒掌管的事务繁多,不能长久地使老人劳累。晋升他为太宰,侍中一职照旧。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如同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一样。”
何曾生性极孝,家门严肃庄重,从小到大没有歌舞或宠幸婢妾的爱好。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都端正衣冠,相待如宾。自己面向南,妻子面向北,拜两拜进酒,敬酒应酬完毕就出去。一年中像这样的情况不过两三次。然而何曾性情奢侈,一定要豪华铺张。帷帐车服,极其绮丽,酒肉饭食,超过王室。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皇帝因为他是重臣,一概不过问。都官从事刘享曾上书弹劾何曾奢华,用铜钩和丝带做牛鼻绳,装饰牛的蹄角。后来何曾征召刘享做属官,有人劝刘享不要答应。刘享以为这完全是公事,不卷入私人怨恨,于是应召。何曾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所谓表面宽容而内心忌恨,就是这一类事。当时司空贾充权势可与皇帝相比,何曾在贾充面前便低三下四,依附于他。等到贾充与庾纯因饮酒发生争执,何曾偏袒贾充而压制庾纯,因而被正直的人非议。
何曾于咸宁四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8.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1分)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2分)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1分)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的叙写,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2分)
9.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3分)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2分)
10.(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1)A(3分)、C(2分)、 D(l分)。(B项,“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错,“捐款”是善心的体现,而且同事知道她家里困难,工会慰问她时,她也十分配合,笑脸相迎,说明她并不爱慕虚荣。D项,是不是真心,文中并无明确表现。E项,“想看笑嫂的笑话”错,“我”发现这件事是无意的,告诉同事也是出于好心。)
(2)①工作认真负责,从撬铝块铝屑可以看出来。②乐观坚强,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笑”示人,没有怨天尤人。③热爱生活,身上收拾得整整齐齐,虽然一周吃一个蛋,但做法不一,让生活尽量丰富些。④关爱他人,为地震灾区捐款,每天笑,为了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表明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实感强。②以“我”的视角来写,有利于表现“我”的心理活动,娓娓道来,让读者有亲切感。③“我”是笑嫂的徒弟,又是搞宣传的,展开各方面的内容合情合理。④“我”是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所以对笑嫂一周一个菜很好奇,对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不铘,这样写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①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笑”是人物在神态上最突出的一点。③“笑”既表现出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突出了主题。④笑嫂的“笑”与文章开头“笑嫂喜欢笑”,结尾“又咯咯笑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每点2分)
12.(1)E( 3分)、D (2分)、A(1分)。(A项,“叶嘉莹从小就信奉儒家思想”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她的家族一直信奉儒家思想。B项,“叶嘉莹不得不完全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表述不当,文中说的是“暂时”放弃。C项,因果倒置。图书馆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她才经常工作到天黑。)
(2)①家庭环境的熏陶;②恩师的影响,使她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③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困苦,始终坚持从事古典诗词研究;④刻苦勤奋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分析略)(原因每点1分,分析2分)
(3)①创办研究所。回国讲学,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自己一半的退休金用来奖励师生;②传承中国诗词。在东西方普及古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③传播中国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每点2分)
(4)①历尽艰辛,不忘初心。无论经历怎样的生活磨难,始终保持对古典诗词的热爱。②放低姿态,传播文化,做了很多清高学者不愿做的事。③投身教育,立足讲坛。以瘦弱的身躯,九十高龄,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④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无论是在哈佛做研究还是在温哥华授课,始终勤勤恳恳。⑤热爱国家,捐助科研。每年回国讲学,创办研究所并捐出一半退休金。(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13.C(②乐不思蜀:乐而忘返,中性词;或乐而忘本,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③理屈词穷: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⑤吟风弄月:指喜欢用风花雪月做题材来写作。贬义词。)
14.D (A项,语序不当。“理解和交流”应为“交流和理解”。B项,句式杂糅。“经历了”与“历时”杂糅,去掉“历时”。C项,有歧义。“三个厂的领导”可理解为“三个厂家的领导”,也可理解为“厂里的三个领导”。)
15.D(根据语意和前后分句间的关系,可以断定本复句是假设复句。在第一个空白处只能填入“如果”一词,而最后则填入“那么”一词。)
16.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对1处1分,2处3分,3处5分)
17.(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人口出生率明显逐年降低;②青壮年人口增加,儿童数量减少;③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每空1分,共3分)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②计划生育政策亟需调整。(答出其中一点,即给3分)

18.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