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6年河南省六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5-8 21: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6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孝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吏回。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4年春节,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可以归为家庭价值重建的努力。在此之前,宗祠、祭祖活动,已经被作为了“旅游资源”。这也是一个时期以来“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无论有效与否,由笔者的角度,均可读作为“家族”“宗族”正名。上述活动与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自然有关,尽管在乡村社会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条件下,家庭家族、邻里乡党,普遍伦理状况与伦理意识的改变已不可逆转。宗族所依托的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势必引发伦理关系的重构。这一方面的“传统文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修复、文化重建的“资源”,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公私道德的重建,或许都颊仰赖更为多元的“资源”吧。
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不宜简单地归因于“文革”。“传统社会”内部本来就有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但近代以来对“宗法秩序”的大举破坏,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由五四发起,由接下来的革命持续推进的摧毁“宗法制”的努力,在20世纪末期伦理堤防溃决之时,使人品出了一味酸涩。农村较之城市,崩解更来得剧烈。也因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一旦堤防溃决,即一泄无余。较之环境的破坏伦理破坏毋宁说更为触目惊心,堪称一大“变局”。尽管“家庭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是不无普遍性的事实,人们却也注意到,某些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减缓了上述崩坍的娃。家庭成员中相互的责任感尚在,家庭伦理尚能艰难地维持,且构成了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
即使如此,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宜慎之又慎。在那次运动中,批判者对于宗法、家族之于个人的桎梏,往往有切肤之痛;对于其曼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则不暇考量;对于“摧毁”、破坏的后果,更逆料未厦。至于“集体”“组织”部分地取代了“家庭”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值得仔细梳理。我不认可修复伦理,而是将修复宗法作为选项。在我看来,“宗法”“家族”呈现出的正面意史,缘于以“革命”的名义对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修复之道却未必应当是逆向而行。
据宗族史家的说法,“从性质上看,宗族经历了从贵族组织向民间组织转化的过程;从功能看,宗族经历了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社会功能为主的过程”(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考虑到中国家族与政权曾经的同构关系,宗族政治功能(即使有限)的恢复,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未见得是福音。由此,出于功利考量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其弊亦然。更有意义的,是面对社会尤其乡村的现状,据此寻求改善之道,而非架空而论,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约”“族规”等等的重启。
(节选自赵国《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余论之二》,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宗祠、祭祖活动被作为“旅游资源”,这都与“国学热”持续升温有关。
B.宗族是乡村社会的依托,在其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情况下,普遍伦理状况与伦理意识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伦理关系也肯定会被重构。
C.在今天的中国,重建公私道德需要更为多元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依赖“传统文化资源”去修复社会,重建文化。
D.因为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农村较之城市,伦理堤防溃决来得更剧烈,伦理破坏比环境破坏更触目惊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庭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是有些普遍性的,这是宗族政治功能的一种体现。
B.在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伦理破坏的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应该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
C.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判者们自有其局限性,他们往往对宗法、家族制度有切肤之痛,但忽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及破坏的后果。
D.作者引用宗族史家的观点,旨在说明宗族发展自有其规律牲,想当然地违背这种规律来逆向修复伦理和宗族制度不一定行得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家庭价值重建作出的努力,属于“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这也是作者在为“家族”“宗族”正名。
B.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文革”等外因促进,也有“传统社会”内部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在推动。
C.即使是有限地恢复宗族的政治功能,对中国的乡村发展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此,不应出于功利考量来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
D.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不应脱离实际,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约”“族规”等等的重启,而是要根据社会尤其乡村的现状来寻求改善的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color=]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迹:驻足,喻出仕。

4.下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砖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如晋陶渊明谥为“靖节”,宋林逋谥为“和靖”。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5分)
(2)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5分)
(二)古代诗歌断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珠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color=]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8.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 (5分)
9.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申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以“           ,           ”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2)杜牧《阿房宫赋》中勾勒出阿房官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两句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层的心理分析:“           ,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冷清秋
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此唐,连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其实,也不是单连年过节a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
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揶不开脚步。
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
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前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入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昧。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予以为可以一辈子。
可有一天他赶采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
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孤苦无依。
B.小说第六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理发师唱腔的凄凉婉转。
C.小说表现方老爷子认亲时的方言描写,意在突出方老爷子的热情亲切和见到老乡时的激动。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传神。
E.“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揭示了小说主题。
(2)小说在刻画方老爷子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还珠于民”张伯驹
冯大彪
张伯驹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幼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系前清进士,官至直隶总督。张伯驹早年仕途颇为得意。19岁考入袁世凯的混成模范团骑科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军阀曹锟、吴佩手、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其时正值军阀混战,国政日非,他深以军职为耻便退出军界。北伐之后蒋分石的实业部长是鼎昌拉他出来做事,他拒绝后使到其父首创的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挂了个常务董事兼总稽核之名,始进入金融界。
30岁后张拍驹以一介文人踏上艺术之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是出于爱好,后则以保存中国珍贵书画不使其流入国外为宗旨,而且得到了他夫人潘素的鼎力支持,变产借债,历经艰难风险亦在所不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中国传世最古之绘画——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和中国传世最古之书法——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的《游春图》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无比珍贵的稀世之宝。张伯驹谈到当时的购画经过,将一所据说是李莲英曾居住过的房子卖了220两黄金还不够,夫人潘素又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首饰卖掉一部分凑够后才弄到手。后来张大千告诉他原也是想买的,见好朋友已买也就没再张口。但过了一个多月蒋介石的秘书长张群闻知,乘飞机专程从南京赶到北京找张伯驹恳求转卖,说开多少价都要。未料张伯驹一口回绝,坚定地说:“我既要到手就贵贱不再转卖,我愿自己保存。”
他还谈到《平复帖》更是他心爱之宝。他因得此宝而将书斋更名“平复堂”。以4万大洋买到手。但是不久就有一个叫白坚甫的古董招客,为日人所雇,出口就愿以 30万大洋索购。张伯驹怒目而视,斥道:“我要它是为了收藏,我不是商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万一流落海外,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伯驹怕这些珍宝被暴徒抢劫,便缝在衣被中随身携往上海、西安。可是1941年在上海时,汉奸汪精卫手下师长丁雪山欲行敲诈勒索,突然张伯驹绑架,扬言必须拿300万伪币去赎,否则就要“撕票”杀人。绑匪通知张夫人潘素说张连日绝食已昏迷不醒,但求一见。得见时张伯驹已憔悴不堪,潘素不免唏嘘。可张伯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悄悄叮嘱潘素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如是僵持了近8个月,绑匪见敲诈无望自动将赎身价降到了40万。又经过多方奔波借贷,张伯驹才被赎出来。后来张伯驹谈及此事,感言:“潘素嫁我后,我未曾给过她一分钱。卢沟桥事变后,我的家境已经中落。购买书画、营救我,潘素变卖的都是她未嫁我以前她自己的财物。所以我早说过我把我的书画给予潘素,其余财物仍属共有。”
但是当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将这些珍品献给国家之后,他却在《春游琐谈》里写道“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那是在I956年初认购公债时,张伯驹在会上表示愿把珍藏文物出售国家,以所得款项购买公债。回家后同潘素商量,潘素说:“你不是说过买这批文物就是为了还珠于人民吗?哪个收藏家都知道,再贵重的珍品在私人手中也难保存三代以上。项子京是清朝著名大收藏家,可谓一代大收藏家,如夸他的藏品不也是散失不少吗!现在人民做主江山,这批字画该交到人民手中了。”
他们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国家文化部曾向张伯驹伉俪颁发奖状,国家文物局曾作价20万元欲购,但张先生与潘素又一商量:与其以文物钱买国债,不如干脆无偿捐献国家。他们只是精心保存着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图文化部红印的“褒奖状”。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伯驹(1898 -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
(选自“360百科·张伯驹”,下同)
②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③张伯驹的老朋友孙曜东回忆,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伯驹先入军界,却深以为耻而退出,又人金融界,但最终却选择了艺术之路,成为一代文化奇人,取得了巨大成就。
B.材料写张大干、张群都想收藏《游春图》,不仅侧面突出《游春图》收藏价值之大,而且衬托出张伯驹于当时更具文化影响力。
C.面对书画转卖的高额利润,面对绑匪的敲诈勒索,张伯驹都不为所动,表现出一介文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
D.张伯驹收藏珍贵书画.开始是要自己收藏,正如他回绝张群所说“我愿自己收藏”的那样。后来跟夫人商量后,一起将收藏捐献国家。
E.作为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张伯驹在当代文化史居于最高位置,得到广泛认可。
(2)张伯驹为何能成功收藏《游春图》《平复帖》等文物珍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张伯驹于1956年将自己珍藏文物捐献国家,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4)作为一位爱国收藏家,张伯驹有为国保存文物珍品的文化自觉。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正式演练前信心满满的沙溢,进入惊险的公交车救援现场却紧张万分、         。救援结束后,他感慨万千:“消防人员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
②距离福岛核灾已近5年,日本政府定下的灾后集中复兴期也将到期,东京电力公司面对核废堆仍____     ,数万元家可归的核灾幸存者只能嘤嘤哭泣。
③当人们在做一些不需要手机参与的事情时,手机的出现是一种干扰。反之,手机不在身边,也会令我们           ,这就是手机分离焦虑现象。
A.手忙脚乱  手足无措  束手无策    B.手足无措  束手无策  手忙脚乱
C.手忙脚乱  束手无策  手足无措    D.手足无措  手忙脚乱  束手无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未来的数字货币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
B.中美母语基础阅读教育之间的差距,曹永军老师认为,并不能怪学生,因为更荒谬的现状是,“不少老师自己都不读书”。
C.这个春节,铺天盖地的红包雨,让老人们也参与进来。通过微信、支付宝聊天的互动,他们发现了与儿女信息交流的新渠道。
D.目前“延迟退休方案”仍在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包括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等多种因素。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壁间错落的洞窟中,布列着仅存的九尊罗汉像。          。大不同于一般佛堂罗汉排列而坐,充当佛之侍从的等级意味,保圣寺的每一尊塑像都极富个性,艺术家一定在深思熟虑,胸中有了乾坤之后才动手创作。
A.非得走得很近,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长久凝视,才看得清每尊罗汉的面容体态
B.非得长久凝视,才看得清每尊罗汉的面容体态;也只有走得很近,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C.非得长久凝视,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也只有走得很近,才看得清每尊罗汉的面容体态
D.非得走得很近,才看得清每尊罗汉的面容体态;也只有长久凝视,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面对利益, 不想一直是否应该得到它,没有不上当受骗的。见得思义就是把利益放进道义这个价值向度中检视,   ①     ,并由此作出选择。   ②     ,是正价值,应该获取;反之就是坏利益,是负价值,必须离弃。利益对于人的意义,   ③    。
17.下面是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标识图案,标识色彩为金色。请写出除下方文字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6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又一次月考结束了。晚上桂林难得和爸爸在一起聊天。
桂林:“爸,荀子曾说过‘流言止于智者’,后世人也大都信奉‘谣言止于智者’类似的说法,可是现在为何‘流言’风行,‘谣言’难禁呢?”
爸爸注视着儿子,一阵沉默。之后说:“你说得很有意思。古老的智慧遭遇今人的挑战,或许是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桂林:“都发生了变化?”
爸爸:“是啊!你想想这些变化都包括哪些方面?它们又怎样挑战着‘流言止于智者’的古老智慧呢?”
假如你是“桂林”,请思考“爸爸”的问题,选择其中“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以一个方面为主,深人思考,写一篇文章,阐释或含蕴你对如何禁止“谣言”或“流言”的观点和主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个字。

2016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color=]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有“宗族所依托的乡村社会”,所以应为乡村社会是宗族的依托。)
2.B(第三段首句“即使如此,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宜慎之又慎。”)
3.A(原文为“由笔者的角度,均可读作为‘家族’‘宗族’正名”,并非作者在为“家族”“宗族”正名。)
4.C
5.B(“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说法绝对,林逋的谥号“和靖先生”就是皇帝颁赐的。)
6.D(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逊言迁都之议”),荀爽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
7.(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得分点:耽思,庆吊,征命各1分,句意2分)
(2)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大节(大关键)。(得分点:乖,趣舍,出处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被任命为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
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来征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随迁都到了长安。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颙等人为内应。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史官评论说: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重大关键)。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
8.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2分)词的上片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通过歌者的口吻回忆当年多才多艺及其受人追捧的情景。(1分)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写歌女四处奔波,青春流逝,无处托身的悲辛。(2分)
9.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2分);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1分)②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2分);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
10. (1)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1)E项3分,B项2分,C项1分。(A项“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孤苦无依”于文无据;D项没有肖像描写。C项“见到老乡时的激动”不够准确,还有听了久违的秦腔时的激动。)
(2)①真诚直率。听理发师傅唱秦腔入了迷,就认对方为亲戚。②朴实厚道。经常带酒食去理发棚,散烟给理发的工人。③重情义。隔三差五去看望“亲戚”,理发棚被拆掉后的落寞惆怅。④爱听家乡戏,思乡情切。原本被儿子载着去听戏,路过理发棚停下来听秦腔,认来自家乡的理发师傅为亲戚。(每点2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
(3)①刻画人物方面。通过描写方老爷子的心理活动表现他对眼前听戏、能跟“亲戚”聊天解闷生活的满足。②内容方面。表现两人感情的深厚以及方老爷子对家乡戏的痴迷。③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的陡转蓄势(引出下文理发棚被拆,理发师傅不知所踪后方老爷子的失落)(每点2分,共6分)
(4)①“暮鼓”即“暮色中的鼓楼”,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南京鼓楼附近),创设了故事的背景(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
②“暮鼓”的“暮”字,既指日暮时分,又可以联想到人之暮年(或方老爷子的暮年)。
③突出了倒数第二段“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的描写,揭示了方老爷子内心的焦灼。
④“暮鼓”隐喻方老爷子爱听秦腔的爱好和他所喜爱的安闲宁静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在现代社会好像渐渐远去。
⑤“暮鼓”寓意着方老爷子那种直率厚道重感情的性格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寞。
⑥“暮鼓”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人情味浓厚的传统渐渐淡去,自由闲适的生活受到喧嚣吵杂世界的包围和侵蚀,让人焦灼和压抑。(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2. (1)选择A项3分,选择C项2分,选择D项1分,只是字面化理解。选择其他项没分。B项中“而且衬托出张伯驹于当时更具文化影响力”概括不当。E项中“张伯驹在当代文化史居于最高位置,得到广泛认可”分析有误。
(2)①他出身官宦家庭,有偌大一份家业,经济条件相对优裕;②他爱好书法鉴藏,又有爱国精神,从而甘愿为收藏做出巨大牺牲;③夫人理解并鼎力支持,不惜变卖自己心爱的首饰。(每答出一点2分)
(3)①现实因素:国家提倡个人购买公债,夫妻合议与其以出售收藏所得钱款认购公债不如将收藏直接捐献国家。②思想基础:当年收藏书画珍品,就有为国保存的动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个人收藏的局限性。(“现实因素”2分;“思想基础”,4分,每点2分)
(4)①收藏《游春图》,不是为了转卖赚钱,仅是为国保存;②面对日本掮客高价索购,他明确表示若应允日人,自己会成为国家的千古罪人;③抗日战争时期,他将那些珍宝缝进衣被,随身携带;④被绑架,宁愿牺牲性命,也不肯变卖收藏筹钱赎身;⑤个人生活简朴,但是为了收藏珍品,他不惜一切代价;⑥解放后,他终将自己收藏无偿捐献国家。(答出四点即可,每答出一点2分)
13.C.(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捆住了手,比喻一点办法都没有。手足无措:手和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14.C.(A项成分残缺,“遏制”后加“手段”;B项中途易辙,可在句首加“对于”,或改为“在曹永军老师看来”;D项句式杂糅,改为“考虑包括……在内的多种因素”或删去“包括”)
15.D
16. ①看自己是否有理由得到②合理的利益就是好利益③要由道义来判明
17. 构图要素:标志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的技巧,形象的左边像中文里的“丝”字,左右两边合在一起,又像中文里的“路”字(2分)。寓意:两个字用一个连续的笔画写完,①象征着丝路的旅程是崎岖的,艰难的(2分);②从汉朝开始,“丝路”精神从来没有中断过(2分)。③处理成金色光影的效果,寓意着“一带一路”的金光大道,将会越走越宽广(2分)。(构图要素2分,其中“丝”和“路”各占1分,寓意答出两点即可)
18.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①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所谓的智者,也多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对于他之外的领域就未必是智者,如此说来,真正全面的智者相对来说更少了。为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谣言止于智者”的局限性。
②在一个“互联网+”时代里,信息孕育生长都很神速,对一件事情的多个说话可能同时存在,让人们思考辨识其真伪的回旋余地很狭窄。为此,我们要针对“流言”载体的特殊性,提倡加强网络监管。
③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人们考量自己言行是否中规中矩的一个硬指标是是否违法。违法者,人们避而远之;不违法,人们自觉说说做做也无妨。为此,提倡以法治理谣言风行的现状。
④在一个政府主导政务公开的社会背景里,一些地方政府还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遇事总是瞒着掖着,客观上给相关性的流言生长以巨大的空间。为此,提倡政务公开,减少暗箱操作。
⑤在一个自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里,我们发布信息几乎没有“门槛”,这就为一些人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便利。为此提倡社会责任感,提倡法律约束。
⑥在一个社会财富拥有量相对很不均衡的社会里,一些人心理失衡,对社会抱有敌意,有意制造并发布虚假信息。为此,既要依法打击恶意行为,又要思考社会相对均衡化的问题。
⑦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不惜虚假宣传,致使流言风行。为此,既要依法打击恶意行为,又要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系统。
⑧在一个科技发达、科普匮乏的时代里,科学知识的缺失是有些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提倡国家加大科普投入,公民阅读科普应该成为日常习惯。
⑨胜败,兵家常事;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些改革,被百姓视为“折腾”,面对新的改革举措,信任出现危机,于是各种“猜想”网络流行,乱象环生。为此,要求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以惠及百姓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驱动型任务:发展的眼光,辩证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16: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