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吉林省长春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4-25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吉林省长春市2014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 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谳议传奏                 谳: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         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         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罪:加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color=]【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
9.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桂棹兮兰桨,               。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洒“阳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B.小说中小蒙的生活经历提示我们,青少年仿佛一张白纸,指导他们在这张纸上抒写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C.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很多巧合,但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文中多次写到了小蒙的“眼泪”,这样写有助于情节的推动,也使小蒙的形象更加丰满。
D.板报事件中,小蒙不但被老师误解,还失去了身边朋友的信任,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由此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
E.小蒙妈妈说“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但又说“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这种唠叨体现出了妈妈做人的虚伪,同时扩大了孩子心中的阴影。
(2)请简要分析小蒙的形象。(6分)
(3)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6分)
(4)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自1992年7月起,进入先生曾供职的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门墙,有幸跟随先生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
B.日本前内阁执意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导致中日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几乎裹足不前,两国关系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C.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
D.PX事件中,民众的激动情绪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政府决策的不信任,政府如想一呼百应,则加强民主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MH370自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连日来,搜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大都是海上垃圾。
B.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肩负着管理医院、兴办医院和推进公共医院改革的重要责任。
C.朝鲜要求韩国的船舰不要进入海上禁航区,韩军方出于韩方船舰安全,已下达了禁航令,但也通知朝鲜,北方界线不可逾越。
D.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炸鸡+啤酒”成为流行生活方式,都教授阅读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书也受到热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      ,      。      。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 ④⑥②③①⑤   B. ⑤③⑥②①④   C. 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②④①⑤③
16. 假如你是一位去采访叶开老师的记者,根据下面材料,你准备分别提出怎样问题?注意语言简明得体。(6分)
材料一: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笔名叶开)最近出了“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该书首印两万套,在网上销售三天就断了货,现在已加印5次,总印量达到6万套之多。
问题一:                                                                                                                                                            
材料二:这套书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练的点评。
问题二:                                                                 
材料三:叶开曾说:“现行语文课本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让孩子学会怜悯、同情,做一个善良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
问题三:                                                                     
17.请为下面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5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题目:                              
寓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五亩地,这一年恰逢干旱,农夫只得一担一担地从河里挑水来灌溉。一个工匠看见农夫这样辛苦,便告诉他,愿意帮他做一个水车,比用桶挑要轻松多了,而且灌溉农田很有效。
农夫说:“我不觉得水车比我的桶更好用,再说,等你做好水车,我的禾苗也许早就干死了。”
工匠说:“你挑的那点儿水,怎么能满足禾苗的需要呢?你的地恐怕很快就要光秃秃了吧。”
农夫不再言语,继续一担一担地挑着水;工匠摇摇头,走开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2014长春三模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9分)
1.【参考答案】A
【解析】张冠李戴,扩大范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途径是“立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B
【解析】“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而非“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B
【解析】A项信息嫁接错误;C项季羡林是以三个和谐来解释“天人合一”,后半句推断过于绝对;D项原文说“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的遮蔽……就可大有作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36分)
(一)(19分)
4.(3分)【参考答案】B
【解析】谕:告诉,说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5.(3分)【参考答案】C
【解析】①表现郑侠感念王安石知遇之恩。⑤是皇帝的命令。⑥神宗对郑侠的评价。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6.(3分)【参考答案】D
【解析】“编管汀州”是因为郑侠“谤讪”,即诽谤罪。因“党与”(朋党)罪流放英州。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10分)【参考答案】
(1)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2)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解析】(1)“奏”“数四”“袖”各1分,总体2分;(2)“无”“从学”“迁”各1分,总体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二)(11分)
8.(6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2分)“春堤杨柳发”触景生情,(1分)交代了春天这一时间背景,“杨柳”勾起了诗人对昔日离别情景的回忆,“发”字有绵延生长之感,(或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增添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9.(5分)【参考答案】草木一句承接诗歌首联“杨柳”意象,诗人临景而生发哲思,表达心中的无奈;(2分)以草木荣枯喻人生苦短,以草木无意衬人间有情,为后文表达思念之情起势。(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三)10.(6分)【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25分)
11. (1)(5分)【参考答案】(1)B 3分,C 2分,E 1分。
【解析】A项小说语言含蓄隽永在结尾和标题处有所体现,但从全篇看不合适,另外“理想主义色彩”说法不妥;D项批判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不恰当;E项妈妈“做人虚伪”略显失当。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6分)【参考答案】①无私热心,乐于助人。小蒙在课余时间主动承担班级工作,还帮助不相识的卡车司机捡回掉落的物品。②热爱集体,品学兼优。小蒙在课余时间为班级出版报,误会发生后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都评价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③单纯善良、阳光向上。虽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爸爸的话他听得认真,止住了哭泣。(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6分)【参考答案】①儿子做好事而吃亏,对做好事失望。虚构故事是在儿子心中播撒阳光的智慧之举。塑造了父亲爱孩子、智慧、有责任感的形象②爸爸虚构了故事,借用到自己身上增加真实性,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很多具有教育引导作用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存在一定的虚构,具有艺术的真实,爸爸虚构的故事就是如此。③虚构的故事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虽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不道德行为,但善良诚实热心的高尚品德仍然广泛存在,要心怀美好、心存阳光,并将其传递下去。(每点2分,围绕人物、情节、主题答出三条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和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4)(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阴影与阳光”这个标题好。
理由:
①小说开篇用很大篇幅写小蒙这几天的倒霉事,这些事在他的内心布下了阴影,结尾爸爸虚构了一个故事播撒阳光,这个题目与故事的内容照应得好。
②“阴影与阳光”带有象征的意味,表示社会不公平、不道德与和谐互助、美好高尚的两面,给人一种相持感,在小蒙心中,阴影和阳光在较量,写出了播撒阳光的急迫与必要。
③“阴影与阳光”更能揭示了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直指主题,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阴影与阳光总是相随的,穿越阴影,以阳光的心态积极生活,善良正义就会永驻。
观点二:“播撒阳光”的标题好。
理由:
①“播撒阳光”,突出了正面教育是解决小蒙遭遇的困境和疑惑的最好办法。
②题目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格调,向读者表明,阴影永远遮不住太阳,经过波折,人们终会重建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
③赞美了像小蒙爸爸一样的传播正能量的人们,他们就像播散阳光的人,给社会和生活带来希望和鼓舞。
启示:生活中尽管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但和谐互助善良美好仍是社会的主旋律。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误解委屈时,对社会与他人应该保持阳光的心态,积极无私地帮助别人,坚守道德、坚持行善;同时也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明确观点2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理由充分4分,启示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探究能力。
四、(25分)
12.(1)(5分)
【参考答案】(5分)E项3分, C项2分,B项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解析】A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B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D项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2)(6分)【参考答案】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理解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每点2分。
(3)(6分)【参考答案】
①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②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4)(8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
①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②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如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③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观点二:林觉民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①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②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③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的光复事业意义极其有限,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伤亡数字罢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式探究题。观点不囿于以上两个,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五、(20分)
13.(3分)【参考答案】B
【解析】裹足不前,像脚被包裹住了一样停步不前,多指有所顾虑。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停滞不前”。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14.(3分)【参考答案】D
【解析】A.结构混乱之中途易辙;B.搭配不当且有语序问题,“公立医院”是“举措”错,“管理医院、兴办医院”顺序颠倒;C.成分残缺,应为“出于舰船安全考虑”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15. (3分)【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16. (6分)【答案示例】
①叶开老师,您觉得书名用“最好”一词合适吗?会不会有炒作之嫌?(叶开老师,这套书销售如此火爆,您觉得如此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②叶开老师,您选文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③您觉得当今语文教育的弊端是什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丰富的人”?)
【解析】内容上:第一段材料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第二段文字针对选文的标准或叶开教材的特点提问,第三段文字可针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的能力。
17.(5分)【答案示例】题目:放不下的手机(意思对即可)(2分)
寓意:手机已经生根于身体,人已异化为手机的奴隶。(意思对即可)
(3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图文的能力。
六、(60分)
18.【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做文章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写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color=]参考译文: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年间,其父在江宁做官,他随父前往,闭门苦读。王安石听说了他,邀他相见,攀谈之后对他甚为欣赏。中进士,并名列前茅,调任光州司法参军。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都认为不好。光州有悬而未决的狱案,郑侠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传奏上去,都得到了王安石的同意。因此郑侠心里很感动,将王安石作为知己,打定主意要对王安石尽忠。
任期满后,他直接来到京城。当时刚开始施行考试新法以选拔人才的政策,候选人考试合格的可以提拔做京官。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考试而得到提拔,郑侠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过这些新法,所以推辞了。郑侠曾几次前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问他对新政有何想法。郑侠回答说:“青苗、免役这几桩事,与边境用兵之事,在郑侠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王安石没有回答。郑侠告退后就不再前去拜见,只是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谈论施行新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王安石虽然对他不满,但还是让儿子王雱前来,告诉他考试新法知识一事。当时刚设置修经局,王安石又想任用郑侠为检讨,又派幕僚黎东美去讲明自己的意思。郑侠说:“我没有读多少书,不足以任检讨之职。我之所以来京,只不过是想求教于相君门下罢了。而相君言谈之间,无不是以官爵为先,以此来对待士人也就显得太浅薄了。如果确实想帮助我取得成就,那么就请听取我所进献的有利于民便于万物之事,施行其中的一两件,让我得到晋升而内心无愧,不也是很好的吗?”
此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下雨,一直持续到七年三月,人们都无法生存。东北的流民,扶老携幼,堵塞了道路。他们身体瘦弱,困苦不堪,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城里的贫民以至拆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郑侠知道王安石听不进劝谏,就将他所看到情景全部绘成图画,连带奏疏一起交给阁门,然而没有被接受。于是他又假称事情机密紧急,通过驿马传送把奏疏直接递交银台司。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当晚,神宗整夜未眠。第二天,命开封府酌情削减免行钱,司农开常平仓放粮,青苗钱、免役钱暂停征收,方田、保甲之法都取消。民间欢呼相贺。
  王安石离去,吕惠卿执政,郑侠又上疏指责他。郑侠将在位的朝臣分类,和奏疏一起呈给皇上,吕惠卿上奏说他是诽谤,故郑侠被贬编管汀州。御史台官员杨忠信拜见他,惠卿揭发了这件事,而且指使御史张琥弹劾他们相互勾结为朋党。郑侠在赴汀州途中行至太康时,被追回京城审问,案件定立后,惠卿建议把他处以死刑。皇上说:“郑侠所说的都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朝廷着想,这份忠诚之心也算可嘉,怎么能治他以重罪呢?”最后只将他贬至英州。到英州后,他找了一间快要倒塌的寺庙居住下来,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