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初中三年级]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第三单元【草木有情】练习及答案网页版_初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2-21 21: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精品赏读
5  白杨礼赞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晕圈(      )    虬枝(      )  婆娑(      )   坦荡如砥(      )
秀颀(      )    无垠(      )  倦怠(      )   恹恹欲睡(      )
二.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答:                                                                       
(2)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答:                                                                     
三.仿照例句造句。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答:                                                                       
                                                                           
                                                                           
四.文中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假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决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                                                                     
2.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3.找出文段中体现白杨树品质的句子。
团结:                                                                 
正直:                                                                 
进取:                                                                 
坚强:                                                                 
朴质:                                                                 
4.茅盾曾写过一首“题白杨图”诗,请概括本节内容为这首诗续一个颔联。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          。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5.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                                                                     
                                                                          
6.当你面对这么一排或几株白杨树的时候,你会对它们诉说些什么?
答:                                                                       
                                                                           
7.请你选择一种树木,也对它作一段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                                                                       
                                                                           
                                                                           
                                                                           
                                                                           
⊙发展空间
樟树赞
茹志娟
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点,就劝宋庆龄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叫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      ]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出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阴凉特大。
这是阴凉很大的两棵樟树。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可它们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体内,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樟树。这是两棵阴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1.文中第四节括号内应填哪个词语最确切?(     )
A.也许      B.确实     C.难保     D.或许
2.文章的题目是《樟树赞》,作者在第七节中却写了石榴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作者在第五节开头说“樟树不高”,在第八节结尾又说“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前者与后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两项(    )(    )
A、《樟树赞》和《白杨礼赞》都用了象征手法。
B、本文赞美了樟树造福人类、抗拒腐蚀的品格,表达了对领袖人物宋庆龄的崇敬与赞美。
C、作者以赞美樟树为抒情线索,反复咏叹“这是两棵樟树”,引人回味。
D、全文在赞美樟树的同时,也歌颂了英雄树出人头地的品质。
⊙博闻广知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 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 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 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 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 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 年5 月到延安。1940 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 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 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  三棵树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怅惘(     )     乌桕(     )    黄桷(      )     苦楝(      )
石埠(     )     一掊(     )    残垣(      )     悲悯(      )
二.文中的“三棵树”是哪三棵树,各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地付出,无边无际地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对照苏童在本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像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像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②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③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④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⑤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1.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三棵树”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 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荚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放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个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花。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荚,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塑造了百合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2.作者为什么将本文题目定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如果改为“一株百合花”或“顽强的百合花”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第④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心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合要“努力开花”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野草”,你会怎样对待百合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闻广知
苏童:散文这条船
从唐宋八大家到鲁迅,我们的散文传统怀着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鲁迅过人的尖锐和思辨力使散文一度发出了狮吼雷鸣之声,透过鲁迅,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字也是大力神。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力量。如今大力神鲁迅已经被人们虔诚地供奉在文学的神殿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的高度却也是难以超越的,因此我们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人们信仰鲁迅,崇拜鲁迅,却在文字中无声无息地逃避鲁迅;鲁迅这盏民族魂的探照灯照亮了散文的旅途,但旅途上没有什么人。
然后我们应该谈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另外一个伟大的作家沈从文。《湘行集》写于1934年,其时距鲁迅病故上海尚有两年光景。抛却两人的私交不谈,他们的文字其实隆重地握了一次手,但人们容易忽略这种暗藏的符号及其意义。自此鲁迅一直伟大着,沈从文一直优秀着,但沈从文后起的优美和阴柔文字风格牵制了鲁迅的影响力,这并不是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结果,但事实令人惊叹。在后来的散文漫长的航程中,鲁迅是船长,但舵手是沈从文,这艘大船的航线优美而柔和,驶向一个名叫至情至性之岛,而我们知道船长鲁迅指定的目的地也许是火山,也许是地狱,也许是天堂。为什么这样?谁能说得清楚,也许是文字力量的均衡带来了航线的修改,也许是航线的修改带来了力量的均衡?
谁又能说得清楚,多年来散文的航行是效忠于船长,还是效忠于舵手,或者仅仅效忠了船自己?
我们都处于一个窃窃私语着的散文格局中,无论怎么看待散文传统,它必定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赋予你力量,有时却给你负担。由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普遍处于一种漂流状态,作为记录真实感受和思想的散文也显得轻盈而零乱,又由于这个时代注重个性,人们在散文创作中纷纷选择自己的服饰、道具和配音设备,而选择放逐自己的人,环顾四周,已经找不到苏武牧羊的草场和鲁滨逊独居的小岛。

比较·探究
那  树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皴皱(     )    倒坍(     )    荫庇(     )       默契(     )
佝偻(     )    虬须(     )    引颈受戮(    )    周道如砥(     )
二.“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句话中“咬”“骨粉”和“呻吟”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的?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树旁的公共汽车站搬了,树下的水果摊搬了,不远处的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廿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礼,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1.第①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没实现”的是什么?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这棵老树,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又怎样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树的灵魂
前年春节,我从承德叔叔家带回一株小柏树。小柏树长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坐在托盘里,托盘里水幽幽存焉,透着殷实之气。可是,它能在北京落户吗?我心里没有底。直到有一天,小柏树的枝条上冒出鲜绿的新芽时,我才放下心来。
小柏树的存活,使我感到养些木本植物该是不难吧。我便来到花市上,选购了三株盆景——小榆树、小榕树和小枫树,并与小柏树一起摆在窗台上。一时间,窗台上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好看极了。其中,尤以榕树最美。它的枝叶舒展文静,像是依栏沉思的女人,小榆树则以稠密而热烈的叶子,显示了繁荣景象。小枫树更是风骨不俗,气度超然。因为它的每片叶子都在翘首以待那个火红的秋天。倒是小柏树显得不起眼了。一块土里土气的石头,一株再普通不过的柏树枝干。仿佛穷山沟里走来的孩子,有些相形见绌。好在它“要求于人的甚少”,只要托盘里有点水就行了,什么心也不用操。另外三株就不同,施肥浇水,喜阴喜阳,很有讲究。就是浇水也不能大意,弄不好还会烂根。为此,我还真请教了不少的花匠。
谁知,越是竭尽呵护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还不到秋天,小枫树的叶子忽然打卷了,有的还变黑,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我赶紧四处求医,忙着打药治疗,盼着它“春风又绿”。然而,可叹它一日不似一日,眼见着一片片叶子都卷了起来。小枫树到底一命呜呼了。我也好生伤感。原本我还期待着坐在屋里独赏红叶呢!
秋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冷起来。小榆树和小榕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一场雪后,它们的叶子几乎全干了。便想:大概是冬眠吧。而我依然按时浇水,尽职尽责,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让它们再吐绿。
然而,它们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小榆树,小榕树,小枫树的“遗骨”陈列在阳台上,好像三块墓碑,让人神伤。
这时,我却不得不惊异于小柏树的生命力了。只见它所有的叶端纷纷吐出了新绿,鲜活鲜活的,耀眼极了,竟有一种光芒四射的神采,令人激赏,令人感奋。
我禁不住把小柏树搬到写字台上,仔细端详起来。我发现它竟然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那石头的下半截分明有一道裂缝,裂缝里布满了小柏树的根须。根须之密,仿佛老寿星的胡子,又仿佛网一样的脉络。它们裸露着,有如丰富的神经系着一颗美丽的灵魂。我的心被这个灵魂深深触动着……
是的,树是有灵魂的。人类从“树神崇拜”时就这样认为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植物是有灵魂的”。不过,灵魂与灵魂却有所不同,正如人世间有着形形色色的灵魂。然而,一个美丽的灵魂却是需要历练的。小柏树一定是历练过的,否则它不会有这样叫人暗暗尊敬的树品。其实,它的树品本来就有着悠远的脉系。《山海经》记载:“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国语》曰:“松柏之地,其土不肥。”至于“柏经冬不凋,蒙霜不变,可谓得其真也”的说法就更多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画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我想:人品如此,树品亦然。只可惜我与小柏树相伴一年有余,竟如此赏悟不敏,实在是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树之有神。
失敬了,小柏树!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
(1)相形见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本文中与小榕树“枝叶舒展文静”所用修辞方法相同的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对小榆树等三盆植株呵护备至,而对小柏树的培育不够尽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认定“小柏树”一定是历练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作者说“实在是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树之有神”,联系全文谈谈“树之神”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闻广知
散文家王鼎钧
美华文坛上主要散文家之一的王鼎钧先生,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15岁就写过《聊斋志异》的试评文章。后从大陆至台湾,七十年代末定居于美国纽约。四十余年的不懈写作,著述丰硕,共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达五十种,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仅是七十年代以来就出版了散文集(含杂文)《情人眼》(1970年)、《开放的人生》(1975年)、《人生试金石》(1976年)、《我们现代人》(1977年)、《碎琉璃》(1978年)、《情话》(1979年)、《海水天涯中国人》(1982年)、《别有一番滋味》(1984年)、《山里山外》(1984年)、《看不透的城市》(1984年)、《左心房漩涡》(1988年)、《灵感》(1989年)、《两岸书香》(1990年)等。
王鼎钧的散文取材于广博深厚的生活素材积累,成文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冷静思索和反复品味,因而无论是抒发感情、记事状物、描述游踪,还是谈古论今、评议时政,褒贬善恶,都显示出散文的思辨性、哲理性与美学追求。他著名的“人生三书”(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个散文集),最能显现王鼎钧散文的哲理蕴涵。除此之外,他有一类散文属于“咏物寄意”,用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散文《那树》是咏物寄意的代表作,写的是一棵历经沧桑却仍以华盖般的浓荫供人乘凉的都市老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定为“妨碍交通”罪,惨遭连根拔除的命运。作者的寓意似是:那棵老树象征悲壮的人生,意味着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遭灭顶之灾。还有一类散文是以魂牵梦绕的“乡愁”为基调,在《碎琉璃》和《海水天涯中国人》等散文集,王鼎钧这位异域飘泊、历尽人间甜酸苦辣的老人,对大陆故土的思念,对往昔岁月的忧伤,对离情别绪的写照,真是倾诉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鉴赏·评论

悬岩边的树   草木篇
⊙收获平台
一.“悬岩边的树”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悬岩边的树》写于十年浩劫中,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考。超越其特定的时代环境,今天读起来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草木篇》最重要的就是“有感于情,有结于心”,有感有悟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灵魂。正是因为有感于白杨的_________________,作者才赋予它绿光闪闪的宝剑的比喻;有感于梅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才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
⊙发展空间
阅读《草木篇》组诗,回答问题。
草木篇
流沙河
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 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怎样理解题记中白居易的两句诗?它对表达这首散文诗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这五种植物的拟人化描写,诗人歌颂了什么?贬斥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一句,让我们想到毛泽东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_____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_____________,在感情抒发上______________,在语言运用上_____________,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博闻广知
风雨中的美丽
——读解曾卓先生及《悬岩边的树》
初读曾卓《悬岩边的树》这篇十二行诗作,总有一种沉郁的感觉。而端坐于历史的坐标面前,捧读曾卓这首诗,那种乍现的沉郁竟又变成了一种敬仰。
曾卓,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迫,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我想,曾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保持着一种孤独地追求真理的信念。朴素而真诚的诗行,饱含着真我的情感,在陷入进退两难的人生逆境中,作者秉承着既定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而又不屈服于匍匐的命运。他“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倔强”,沉郁中透露着诗人固有的清高和刚毅。命运将他推到“临近深谷的悬岩上”,他还处惊不变,泰然“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保持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念,这虽然“显得寂寞而倔强”,但这正是《悬岩边的树》的精神所在,更是曾卓一生的写照!
曾卓对命运及生活的态度显然是严谨的,太多的人生磨砺使他“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但他还总是“孤独地站在那里”,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呼喊,因为他也只能生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以诗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他的孤独的情怀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悬岩边的树》是曾卓诗歌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一个转折点,此诗的成功创作表明他在孤苦的逆境中仍然保持着理性的清醒,并用它来审视、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那边……”再次轻轻地捧读曾卓,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2003年4月10日,这位淡泊名利、从不承认自己是名人学者的耄耋老人,与世长辞。我爱你们,谢谢你们!——这是曾老最后的遗言。
曾卓——这棵悬岩边的树,在洗尽人生铅华之后,凸显风雨之美。

活动桌面
移情与象征
一.积累活动。
请你和你的学习小组成员一起从成语词典或课外读本中收集含树(木)的成语和诗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多。
〔资料一〕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1.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2.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二.比较阅读《树的哲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说说你从树的身上悟出了什么道理?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资料二〕
(一)树的哲学
总觉得,树的身上蕴藏着博大深邃的哲学。
树是朴素的。树从来不涂脂抹粉,从来不装靓扮俏。
所有的树,一生只穿一种颜色的衣裳,绿的衣裳。无论是大树、小树,它们不因自己的容貌高傲,也不为自己的容貌自卑。事实也是这样,我从来没有听谁褒奖过哪棵树多么美丽,也从来没有听谁贬斥过哪棵树如此丑陋。自然美,才是大美,朴素美,才是真美,树一定深谙这个道理。
树是宽容的。有容乃大,这话用在树上,最贴切不过。在故乡的房前屋后,没有一棵树逃脱过斧斫万砍,我相信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能感知伤口的苦痛。当你举起斧头或者柴刀时,树,已经感受到了疼痛的侵袭,但他们忍住了泪水,把那份撕心裂肺的疼痛深深地埋在心田。我家门前有一棵柿树,主干上一处二尺来长的伤疤至今仍特别显眼,这块伤疤的来由已无从追究,但可以想象,肇事者当时给这棵树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棵柿树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也没有因为打击而对人类怀着切齿之恨,这个答案,是在秋天,那一树金灿灿的柿果和树下那一张张笑逐颜开的小脸告诉我的。
树是无私的。树,有一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树,就是一把遮阳伞。我至今仍不会忘记,故乡村口的那棵樟树,每到夏天,许多路过他身边的人,会坐在他裸露出地面的树根上,歇一歇。树,是最具奉献精神的,从不要求给予任何的回报。
树是坚韧的。在故乡,老一辈激励后代,往往喜欢用一句“如果你能像树一样活着,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你。”是呀,树,即使生长在贫瘠的悬崖、盐碱地,干旱多风的荒滩,也从不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一生都在跟贫瘠和灾难抗争。在故乡一个叫竹叶坑的山岗,有一片悬崖峭壁,打我懂事起,峭壁上就长着几棵松树,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他仍长在那里。每次返乡,我都要在峭壁下观望,看着这几棵松树拼尽力气牢牢抓住石壁,仿佛松一口气就会坠入深渊的模样,每一次我都会为他们坚韧执着的精神感动不已。
树是有骨气的。树的一生,波波折折。面对多舛的命运,树,活得不卑不亢。树从来不奴颜婢膝,从来不委屈求全。即使面对死亡,树也坦然,树也潇洒。据我所知,世界上所有生物,唯有树,是站着迎接死神的到来。
树身上蕴藏的哲学远不止这些。可是,我想,仅这几个方面,如果能够像一块海绵通通地吸收,今生,我已心满意足矣。
来生,我愿化作树一棵。
(二)树的哲学
有一颗神奇的树,它不但能说话,而且它的语言富含哲理而深受欢迎。
一个对死亡感到恐惧的人问树:为什么你能让每片落叶掉得这么流畅、轻松,而不带半点挽留,甚至你面对自己的生命时,也能那么坦然。你是怎么做到的?
树说: 我不这样做,我还能怎么做呢?我只做我能做的。
一个由于工作压力而紧张焦虑的人问树:同样一个生命,为什么你能那么轻松、平和,难道你没有生存的压力?
树说: 没有压力我也不会死啊,大自然给予我生命时就给我生命的资源,我只要去吸纳就可以了。如果有别的目的,那另当别论。
一个自卑的人问树:为什么你能那么随和,连风都能影响你,而你一点都不在意?
树说:因为我知道我是长得什么样的,风吹过后,我还是我啊。
这个人再问:你不觉得你很没有个性吗?况且风长期吹,会使你变形,你不介意吗?
树说: 你希望我成为钢铁般坚硬?那我还叫树吗?树与风的组合本来就是风景。变形的我难道就不是树吗?变形会影响我的价值吗?
有一个很压抑、疲惫的人问树:我看到,只要给你机会,你就能够活得那么积极、有生命力。但我却眼看着很多机会,要不就无法得到,就算得到也很不快乐,你是怎么做到的?
树说:因为我需要的是水和阳光,而不是压抑和疲惫,我只对有需要的东西感兴趣。我的需要是以我能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为标准的。
三.移情作为古往今来作家构想抒情形象、表现文学情感的重要原理与方法,其青春永驻,光彩焕发。请赏析下面的诗句。
〔资料二〕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推及及物,将自己的忧国、忧民、忧家之情,外射于春化飞鸟,赋花鸟以人格;在不懂得移情的人看来,花怎么能溅泪?鸟怎么会惊心?国难家忧与其何干?
王之涣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将戍疆将士的离情别绪,转移到羌笛杨柳、春风等自然景物上,从而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张说的“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将自己倦于瓢泊、急于返乡之情,通过“无情的秋风”抒发出来,语淡而情深。
张九龄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托物喻志,和屈原的《橘颂》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使花草林木人情化,通过它们的争奇斗艳、尽意表演,寄寓一种生活情趣。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千古不朽的比兴名句,诗人将男女双方忠贞不愈的缠绵排恻之情表达得如此深沉感人,简直可以泣鬼神,惊风雨,这不能不归功于卓越的移情方式了。
女词人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落花自泥,晚年凄清无助之状溢于言表。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将依依惜别的深情注入枫林红叶,使普通唱词进入诗歌的含蓄境界。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寄寓于冷暖色调的对比描绘中,意在言外,情藏其中。
四、移情,就其本质说来,是创作主体与客体对象,进行物我交流,互相转化,以期达到物我同一的表情方式。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表达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请你选择一种草木花卉,对它进行适当的描写,运用移情或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寄寓自我的某种精神。

体验成功
一.积累和运用。
1.写一手好字往往能使人对你产生好印象。请默写一句含树的诗句,看看你能不能写得工整、美观。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摇yè            cūn 皱         Wěn乱    悲mǐn        轻tiāo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一文茅盾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第二个方面则是它的精神。
B.《悬岩边的树》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树,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C.《那树》一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D.草木本无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草木上,这叫“移情”;在所描述的对象上寄寓自我的某种精神,叫做“象征”。
4.榕树根深叶茂,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运用“婆娑”、“虬须”、“横斜逸出”这三个词语对榕树进行描绘,字数不超过100字(词序不拘)。









































































































5.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
(一)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回答问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②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其中赞扬白杨树外在美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扬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个反问句在行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①②③④句是什么关系?作者运用这种关系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说明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玫瑰树根
    ①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②那里有黢(qū,黑)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③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④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⑤“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只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⑥卑贱的树根说:
    ⑦“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膊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⑧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⑨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⑩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读第③段,若将加粗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这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并工整地书写到田字格内)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4.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不超过30个字)
流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鲜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
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
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三单元练习草木有情参考答案
精品赏读
5  白杨礼赞
⊙收获平台
一.yùn   qiú  suō dǐ  qí  yíng   daì  yān
二.(1)“实在”表示强调,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2)“尤其”,表示更加进一步,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略
四.欲扬先抑。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树到赞人,过渡自然。
五.1.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
2.干、枝、叶、皮几个方面表现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
3.团结: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决不旁逸斜出; 正直: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进取: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坚强: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朴质: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4.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5.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做对比,更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
6.言之有物即可。
7.应描写出表现树木的品质。
⊙发展空间
1.C   
2.对比、反衬或衬托;突出樟树拒虫的特点或赞颂樟树有香味有抗虫能力。
3. 不矛盾,前者是指樟树的高度,后者是指樟树品质的高洁或高贵、高尚。   
4.AD
6  三棵树
⊙收获平台
一.wǎng   jiù   jué   liàn   bù   póu    yuán    mǐn
二.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三.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五.略
1.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引出点题句“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
2.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好处:承托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树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3.隐痛很显然不是锥心的痛,也不是生生的痛,似乎只有在想起的时候才会有痛的感觉,原以为自己并没有因为树的离去而有太多的悲伤,但是只有在经历之后才发现苦楝树的离去是“痛”是缺憾。
4.表层看“三棵树”指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一棵苦楝树苗,两棵果树,而这恰好构成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它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因而它在文中,从头至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一种深刻的象征,成为开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门与沟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一把钥匙。
⊙发展空间
1.托物言志    信念坚定、追求执著
   2.作者为百合花的精神深深感动,题目流露出赞美之情,如果改动后则难以表达出这种情感。
   3.鄙夷:轻视、看不起。       全心全意:一心一意,专心执着。
   4.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略
比较·探究
那 树
⊙收获平台
一.cūn   tān   bì  qì  gōu lóu   qiú  lù   dǐ
二.“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
三.给文章增添了奇幻的色彩。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是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四.三方面的内容是:(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2)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3)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作者对“那树”充满了敬意和赞美之情。
五.1.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2.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3.(1)没实现的:死复绿(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4.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个人看法略。
5. 略,答题时自由想象。鼓励并赞赏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发展空间
1.(1)与其他三个盆景相比,显出不足、寒酸。  (2)指小柏树是经历和锻炼过的,故而与众不同。  
2.(1)小枫树到底一命呜呼了。  (2)它的每片叶子都在翘首以待那个火红的秋天。  
3.因为小榕树最美,它的枝叶舒展文静,像是依栏沉思的女人;小榆树则以稠密而热烈的叶子,显示了繁荣景象;小枫树更是风骨不俗,气度超然。倒是小柏树显得不起眼,一块土里土气的石头,一株再普通不过的枝干,仿佛穷山沟里的孩子,相形见绌。
4.因为:(1)它有顽强的生命力;(2)它有一种光芒四射的神采,令人激赏,令人感奋;(3)有叫人暗暗尊敬的树品。  
5.指它的生命力,它的光芒四射的神采,它的令人尊敬的品格
鉴赏·评论
悬岩边的树  草木篇
⊙收获平台
一.诗人在陷入进退两难的人生逆境中,仍保持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念。
二.略
三.宁折不弯(不卑躬屈膝)    纯洁和忠贞
⊙发展空间
1.诗人在篇首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揭示题旨,告诫人们不要学篇中所写的“藤”和“毒菌”。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人置于死地,显然是个暗算他人的卑劣的角色;而毒菌则善于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害人,作者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警惕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
2.组诗热情地歌颂了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无情地揭露了损人利己、善于伪装、暗中害人的丑恶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态度和刚直人格”。
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以小见大,托物喻人,憎爱分明,刚柔并济
体验成功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曳   皴   紊   悯    佻
3.B
4.略
5.略
二.阅读
(一)1.挺拔,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2.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递进;引导读者去思考,易于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4.对比: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它内在美;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白杨树的内在美;排比:增强气势,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反问:增强排比的表达效果。
5.写楠木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以达到艺术效果一致,协调,完整。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1.“据说”是指后面一句话的来源,在这里是一种传说,具有不确认性,与后面神话传说里的土地神搭配恰当;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语气,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不出原文用语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2.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3.C
4.通过细流和树根的对话以及细流最后的醒悟,揭示了像玫瑰树根一样甘愿付出、默默奉献的人的高尚和伟大。
5.只要符合情境,表达准确即可。
三.作文(略)

                                       
                       
                                       
                                       
                                       
                                       
                                        上一篇: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第二单元【个性光彩】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练习及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6: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