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初中三年级] 2012届初三语文教学调研测试试卷网页版_初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20 21: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2届初三教学调研测试
语文       2012.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笔迹清楚,字体工整;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全部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避_▲_(huì)   ②_▲_(xián)熟   ③离经_▲_(pàn)道   ④_▲_(cè)隐之心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极目四望,内蒙古大青沟的全貌映入眼帘:远方,轻纱薄雾茏罩着林海蓊郁一片,扑塑迷离;脚下,各色花木流光溢彩,浓绿如洗,交织成一幅令人心弛神往的绝妙风光。眼前的一切是用语言文字、色彩线条所不能表达的美,我被这优雅景致陶醉了。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③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刘禹锡《_____▲______》)
⑤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⑥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____▲____《游山西村》)
⑧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名著阅读。(5分)
   ①《格列佛游记》中,飞岛国拉格多科学院语言学校的教授们,计划“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时,采用的补救办法是什么?这个计划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
②《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五庄观,因为什么事惹恼了观主镇元仙?后来,镇元仙与孙悟空有什么约定?最后,是谁帮唐僧师徒解了围,促成镇元仙与悟空完成约定?
5.下面是一段关于民众阅读价值取向的文字,请分别概括本段文字批判的功利性阅读的三种价值取向。(3分)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快餐文化”,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同时,在某类读书人群中,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一些出版部门迎合这种心理,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穿越”的形式窜改历史。还有些人只强调回归中国传统,忘记在“返本”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创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因此,功利性的阅读价值取向正误导着年轻一代。
①第一种价值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②第二种价值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③第一种价值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出师表》中两段文字,完成6~9题。(8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诚宜开张圣听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以光先帝遗德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送东阳马生序》)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判断句?(2分)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小信未孚,神弗敢福也(《曹刿论战》)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D.水中藻荇交横,盖松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8.这两段文字中,诸葛亮面对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给刘禅提出了哪两条建议?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9.这两段文字多处用了“宜……,不宜……”的句式。说说使用这些句式的作用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阅读《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8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全文着重表现江南和朔方两地的雪的不同特点。作者开篇却从“暖国的雨”写起,说说这样安排有哪些用意?(2分)
12.说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一句中“无边”、“凛冽”、“闪闪”这些修饰语的表达作用。(3分)
13.李允经评价《雪》一文时说:“在抒情作品中,作家需要驰骋想像托物取喻、借景抒情。”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想像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阅读王重旭的《何必寻求理解》一文,完成14~16题。(7分)
“理解万岁”这一口号曾风靡神州大地。但是,口号毕竟是口号,那些寻求理解的人,有多少真正获得了呢?是的,被人理解是幸福的,但是,不被人理解便是痛苦吗?
有人说过,痛苦是由于所寻求的东西无法得到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不被理解的痛苦,正是由于我们过于追求理解了,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它,这不被理解的痛苦还会存在吗?
在这个世界上,要想达到和谐完美,人人都相互理解是根本做不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向上帝提出了挑战,可在当时,有几个能够理解:热情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竟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为人类解除巨大痛苦的牛痘发现者琴纳,当时却受到人们的嘲讽;而舒伯特的一首传世之曲《摇篮曲》,在当时仅换得一盘土豆。追求理想,你就顾不上人们是否理解!
我们中国人太看重理解了,于是便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每做一件事,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身,倒是人家怎么说,别人怎么看,缩手缩脚;一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便惶惶然,便痛苦得不得了,不是呼吁“你要理解我呀”,就是赶快掉转方向。结果,真正干成几件事的人实在太少了。由是,我更赞佩刘晓庆,别人理解不理解,赞同不赞同随他去,我照样干我的,我自有我的追求。
所以,追求理想就不必追求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只能给你带来痛苦。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有灵魂灼痛的时候,除了你自己而外,谁又能听懂心之衷曲?在痛彻孤寂里求助理解,不如在沉默中炼就坚韧。弃去理解的拐杖,你会变得自信和刚强许多,公正的历史终会把人折射得明明白白。弱者把心事交付理解,强者让时间稀释辛酸。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如是说。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选自《时文精选》,有改动)
14.文中的例证揭示了“何必寻求理解”的两条理由分别是什么?(2分)
15.请说说“弱者把心事交付理解,强者让时间稀释辛酸”这句话的含义。(2分)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孤  石
聂鑫森
⑴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⑵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状态,眼中只有工作。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⑶朱庆觉得很寂寞,很孤独。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这十几天,他觉得自己犹如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向爸妈诉说生命的快乐,让爸妈从长期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到亲情的港湾,也让自己从单调乏味的生命中发现绚丽的花园。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他又与外婆在一起,每天只能在梦中回味春节时的理想状态。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⑷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⑸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植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⑹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朱庆心想,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⑺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⑻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持的厂长。
⑼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⑽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⑾是的,他的魂丢了。
⑿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选自《短小说》,有改动)
17.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⑷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8.第⑺段中师傅黄子正与朱庆的对话,对上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9.联系全文,说说主人公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分)
20.本文题目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3分)
21.阅读全文后,你觉得师傅黄子正及朱庆父母他们的生命状态有什么特点?请仔细体味这个特点,把你心目中“理想的生命状态” 描写出来。(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理想生命状态不重复)(4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请以“迷茫时寻找一盏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4: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