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高中三年级] 2012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全国模拟试卷2012届第一次定位检测(附答案)(开封市)网页版_高三试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26 2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olor=]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color=]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得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得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得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有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在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
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
    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直觉”见出了诗的境界。
    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C.作诗和读诗都离不开思考和联想,思考越是周密,诗的境界也就越深刻;联想越是丰富,诗的境界也就越美备。
    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
    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单,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轫,将焉用之?”大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明史·宋濂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改起居注                      寻:不久。
    B.已论赏赉                        赉:赏赐。
    C.审能行之                        审:清楚。
    D.未尝讦人过                      讦:揭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濂诚谨的一组是(3分)
    ①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  ②当如是,不当如彼  ③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
    ④濂具以实对  ⑤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⑥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濂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强。他先后跟随梦吉和吴莱学习,通晓《五经》,后来被举荐担任了翰林编修。
    B.宋濂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奉召讲解《春秋左氏传》时,说《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遵行,则赏罚公正,天下安定。
    C.宋濂很受太子敬重。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宋濂对太子的言行都用礼法来劝导,使其符合正道,太子都恭敬地接受。
    D.宋濂多次受到太祖的称赞。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很生气,有的大臣说茹太素不敬太祖,只有宋濂认为他是尽忠太祖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
8.中间两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寒磬满空林”句的传神之处表现在哪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泰伯》)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苦闷
契诃夫
    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去维鲍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
    “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
    “车也不会赶!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这些人都那么坏!”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
    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什么?”军人问。
    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
    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车夫,去巡警桥!”三个年轻人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驼背;驼背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拉紧缰绳,二十戈比不公道,他顾不上讲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
    “出发!”驼背说,“看你那帽子,整个彼得堡没有比这更差的帽子了……”
    约纳笑,“是破得不行啦!”
    “头疼得要炸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在杜克马索夫家我们俩喝了四瓶白兰地。”
    “干吗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对天发誓!事实是……”
    “这是像虱子咳嗽那样的事实。”
    约纳笑了,“开心的爷们!”
    “见鬼!……”驼背愤愤地喊,“老不死的?有你这样赶车?用鞭子抽!”
    驼背一个劲儿地骂人,两个高个开始议论一个叫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回头看他们,等他们的谈话有了短暂的间歇,他回过头喃喃说:“这个星期我——我儿子——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背咳了一阵说,“快赶车!什么时候到啊?”
    “你给他鼓点劲!”
    “老不死的,听见没有?小心让你吃脖拐!和你这号人讲客气还不如走路!”约纳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问。
    “我?老婆在坟里!儿子也死了,我还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本该找我,偏找上我儿子……”
    约纳转身想告诉儿子死去的经过,驼背吁口气说总算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久久目送着这三个游荡者。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约纳看见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决计跟他攀谈一下。
    “亲爱的,几点啦?”他问。   
    “干吗停这儿?把车赶开!”
    约纳把车赶开几步,沉浸在苦闷中,他觉得向别人诉说没有用,可还没过五分钟,他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约纳望了望院里睡熟的人,后悔回来早了。
    “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一个年轻车夫从角落里起来,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约纳问。   
    “是啊!”
    “那就尽情喝。可是,老弟,我儿子死了,听见没有?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效果,可年轻人喝过水蒙头睡着了。约纳叹口气,儿子死去快一星期了,一路上他还没跟一个人好好地说这事……应当说说儿子怎样得的病,怎样难受,临死前说些什么,怎么死的……。乡下还有个女儿阿尼西娅……也要说说她……他可说的话会少吗?听的人应该哀伤、叹息……“去瞧瞧马吧。”约纳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一个人不敢想儿子,跟随便哪个人说说,自己想可怕得受不了。
    “在嚼草?”约纳问他的马,“好,嚼吧……既然挣不到买燕麦的钱,就吃干草吧……我赶车不行啦……应该儿子赶,他可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还活着多好。”
    约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无缘无故死了,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马驹,小马驹突然死了,你说可怕不可怕?”马嚼着草听着他说话,约纳说得得意起来,便把一切讲给它听……
    (据沈念驹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在风雪中一动不动,也不在意不公道的车价,这说明他被无以言表的痛苦所折磨,不知身在何方。   
    B.军人看到约纳被别的车夫撞,感叹有些人是那么坏,如果不是急着去维鲍尔格街,他也许会和约纳聊一聊。
    C.约纳想跟看门人攀谈,却遭到斥责;想和年轻车夫说话,年轻人却蒙头睡着了,无人诉说的苦闷比生活的不幸更让他难以承受。
    D.小说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通过老马车夫和几个坐车人的对话,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传达出作品鞭挞现实的意蕴。
    E.小说以冷峻的笔触描写死了儿子的马车夫约纳找不到人诉说的凄苦境遇,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小说主人公约纳·波塔波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写三个年轻人无聊对话,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题目是“苦闷”,但主要内容是围绕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的活动而展开的,
如果以“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
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
    1981年,美籍华人贝聿铭从法国总统密特朗手中拿到卢浮宫改建项目,贝聿铭设计了很多方案,最终确定金字塔方案。方案公开后,法国人大为不满,尤其是巴黎人,觉得这种花里胡哨的玩意儿玷污了卢浮宫,卢浮宫博物馆馆长把贝聿铭的规划形容为“不可行”和充斥着“建筑风险”,法国文化部部长把贝聿铭的设计比作“飞机场或药店”,呼吁采用较为朴素的设计。法国报纸开辟专栏,记录这场论争的每一个新动态,把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称之为“金字塔战役”。许多法国人孤傲地认为,贝聿铭对巴黎那幢古典主义建筑物的改动是对法国文化的颠覆。
    在贝聿铭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金字塔方案是最艰难的考验。设计师米哈伊·拉都说:“贝先生从来没有灰心丧气和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从来没见过脸上不挂笑容的贝聿铭。”建筑师菲利普称赞道:“贝聿铭每时每刻都表现得从容不迫,丝毫不为笼罩他的异乎寻常的压力所影响。”为了让项目付诸实施,贝聿铭开始游说,拜见法国有影响力的名流,彬彬有礼但毫不妥协,他说:“艺术必须面对大众,让大众来参观博物馆是新时代的要求。”他的坚定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贝聿铭接受电视节目访谈,儒雅得体地争辩说:“巴黎和其他城市一样,应该自由地演变成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卢浮宫本身就是各种建筑错综交杂的综合体,为什么怕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建筑呢?”与此同时,贝聿铭让部下制作金字塔模型,举办展览会。耗时18个月的论战终于结束。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卢浮宫改建工程竣工,密特朗代表法国政府授予贝聿铭荣誉勋章。金字塔受到法国人的尊重,一位评论家在报纸上撰文,称“不管什么时候见到金字塔,它都是美丽的,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与天空相映。”
    中美建交后,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回国设计香山饭店,并就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意见。贝聿铭担心大量富裕外国人的涌入会让中国抛弃幸存下来的珍贵建筑遗产,追求彻底现代化,他提醒中国不要为建立全球最新的文明牺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力求体现中国建筑精华,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等。中国方面派出五十名官员来看凝聚着贝聿铭心血的香山饭店的设计图纸和模型,但这座凝聚着中国历史、弥漫着浪漫主题的亭阁式建筑使官员们大感困惑,他们希望看到一幢冲天而起的金碧辉煌的建筑。香山饭店开幕式那一天,香山晴空万里,宁谧的灰白色饭店像鸟窝一样偎依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如火如茶的红叶中,美不胜收。建成七个月后,美国授予贝聿铭普利茨克奖,这是建筑界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一项大奖,美国方面认为香山饭店表现了建筑在文化上如何延续——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
    如果你到香港旅行,会看到一座闪闪发光的剑状建筑拔地而起,与附近的蓝色海水相互映照,熠熠生辉。那就是贝聿铭应中国银行邀请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总部大楼。设计时,贝聿铭认为建筑有一定的高度后才能产生气势,才能俯瞰香港的其他建筑。这种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的朴素风格相比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怎样的设计才能使摩天大厦既坚固又优雅呢?他顿悟到,中银大厦要像一根竹子,竹子节节高体现向上的精神,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还暗含中国推行现代化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建筑结构具有柔韧性,不易折断。香港中银大楼建起来后,人们无不为它的宏伟奇特而惊叹,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远至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近到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无论世界各地,贝聿铭的作品总能给它所在的城市带来惊喜。在贝聿铭看来,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精华进行梳理的过程,无论什么文化观念,只要合理,就在建筑上应用;如果不合理,不管社会上多么流行也要放弃。贝聿铭是完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建筑大师,他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而是凭借自己审视文化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建筑风格,不断超越自己的设计,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精荚绝伦的建筑。
    (摘编自廖小东《贝聿铭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法国人认为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是对法国文化的颠覆,法国文化部部长把贝聿铭的设计比作“飞机场或药店”,把这场建筑论争称之为“金字塔战役”。
    B.虽然中国的官员不太欣赏凝聚着中国历史、弥漫着浪漫主题的香山饭店,但这所建筑为贝聿铭赢得了建筑界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普利茨克奖。
    C.和香山饭店的朴素风格截然相反,香港中国银行大楼豪华气派、宏伟奇特,设计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
    D.贝聿铭在对历史、文化的审视梳理过程中,精于取舍,勇于实践,最终成为完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世界建筑大师。
    E.本文通过记述贝聿铭设计几座代表性建筑的艰难过程,展示了他在建筑方面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家的形象。
(2)面对金字塔方案这场最艰难的考验,贝聿铭有着怎样的态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聿铭的作品总能给它所在的城市带来惊喜,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聿铭提醒中国不要为建立全球最新的文明牺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lor=]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强进入这家大型公司快一年了,但业务仍然不熟练,做事也不认真,看问题目无全牛,公司领导有意让他辞职。
    B.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每况愈下,濒临破产。
    C.中秋将至,各路商家厉兵秣马,准备抢占中秋商品销售先机,然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却被一些人淡忘。
    D.孙中山先生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学者,一生为革命奔走,席不暇暖,但每天都要读几页书,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数据公司的季度报告显示,今年4月到6月,中国个人电脑出货量为1850万台,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市场。
    B.自开封旅游形象标志征集活动开展以来,我市陆续收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各地的设计稿件,市旅游局将组织专家进行评选。
    C.腾讯·大豫网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信息采集平台,利用腾讯用户,发挥技术优势,为河南用户提供快捷、丰富的信息。
    D.近年来,我国电影创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这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②也许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侵占乡村而沾沾自喜
    ③城市也将因此而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
    ④但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的质朴,我们将会迷茫
    ⑤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⑥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
    A.①②⑤④③⑥                    B.②①④⑤③⑥
    C.⑤②④③⑥①                    D.⑥①②③⑤④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的儒学是一种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建构了为人们提供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的生活方式的观念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欣赏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抚平深重的创伤;
    欣赏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滋润干涸的心田;
    欣赏是一串美妙的音符,能奏响欢快的乐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杭州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乞丐和拾荒者。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向馆长抱怨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阅读,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褚树青回答:“知识不分高低贵贱,人人都有到图书馆求知的权利。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lor=]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模拟试题河南省开封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定位检测答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