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77|回复: 0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趋势难扭转,应对极端天气还要科技软硬兼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0-1 12: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科学适应“气象干旱”常态化十分重要。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生产了全国58%的粮食和75%以上的牛羊肉,也覆盖了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地位十分重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旱地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温高雨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但降水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9月上旬,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今年夏季我国气候回顾报告,其核心结论是:高温干旱强势来袭,极端事件强发多发。

面对强发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何积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科技力量又应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两大策略缺一不可

今年长江全流域大旱与2006年的川渝大旱原因类似,都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长江流域主汛期出现枯水现象。得益于水利工程对于缓解旱情、保障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发挥的重要作用,旱情的风险仍然总体可控。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仍是难以扭转的趋势。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积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变得尤为重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有效的适应行动,将有效降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部署,明确“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陆波看来,面对今年夏季持续严重的干旱,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是打造应对极端干旱的“硬”手段。而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则是提升应对极端干旱的“软”实力。

陆波认为,科学适应“气象干旱”常态化十分重要。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生产了全国58%的粮食和75%以上的牛羊肉,也覆盖了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地位十分重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旱地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最新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北方旱地主要作物种植西扩北移1—2个经纬度。同时,受作物种植、生育期变化与降水减少、干旱频发重发多因素互相作用,作物降水满足率降低超过5%。

“建立一种能适应干旱变化的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健全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广抗旱适水等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技术培训,可以有效减轻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陆波说。

期待原创性突破

高温干旱来袭反映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多层级水网工程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表示,超历史预期、超标准的极端天气、水文事件对气象水文预测提出了极大挑战。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国家相关科技专项中,针对天气和气候的中长期预报尤其是对极端气象事件的预测预报,已陆续部署了相关研发任务,一些成果已初步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严登华认为,对极端天气与水文事件精准预测预报,需要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原理性创新,精细化解析极端天气与水文事件的成因与机理,提升预测预报技术的精准性,不能仅限于对现有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式的完善。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上越发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使监测类型由紧盯‘看得见’的水拓展到‘看不见’的水,还可促进水资源的监测预警越来越精细化。水利科研工作同样需要进行原理创新和业务应用。”严登华说。

针对大范围、长历时的干旱应对,涉及跨区域跨流域复杂水利工程群的联合调度。“首先要有水可调,要重点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其次是有路可行,要建立多水源地互联、互通和互为备用的水网工程,提高应急调控保供给的应变能力。”严登华说。

当前,水利部正在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构建多层级水网,推进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着力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应对极端情况能力。

严登华建议,借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科研攻关要求,在水网建设与调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全息化、精准化场景复盘与推演,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全面提升水网智能调度与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




来源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25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站地图|页面地图|文字地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资源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8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